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是1936年张寒晖西安市目睹东北地区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1937年7月12日,张寒晖谱写的《松花江上》正式发表。

《松花江上》引动国恨家仇,激起了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抗日救国的热情,对促成“西安事变”,推动抗战大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动员作用。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松花江上》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创作历程

创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夜,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从那天起东北数千万同胞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批批东北人被迫背井离乡。

1936年秋,在西安市任省立二中国文教员的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他的老家河北定县秧歌中凄惨的“大悲调”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

歌曲传唱

《松花江上》最初由陕西省立二中唱起,后流传东北军。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唱到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1937年7月12日,张寒晖谱写的《松花江上》正式发表。

1937年,周恩来代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军官会议。会议结束时,周恩来指挥着东北军军官高唱《松花江上》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松花江上》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与《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一起入选。

歌手简介

张寒晖(1902年—1946年),原名张兰璞,河北省定县人(今定州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进行戏剧和音乐创作。1936年创作出著名的抗日歌曲《松花江上》,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走向抗日前线。张寒晖一生共创作了《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前进曲》等60余首革命歌曲和话剧、秧歌剧等大量戏剧作品,与冼星海、聂耳并称“音乐三杰”,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幕后花絮

作为《松花江上》的作者,张寒晖本人在当年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为人所知。当时,这首歌曲并没有出版,而且谁也不知道作者是张寒晖。歌曲《松花江上》发表时,他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坚持冠以“平津流亡学生集体创作”或注以“佚名”。随着《松花江上》的影响越来越大,西安市的国民党宪兵下令追查歌曲的作者,也正因没有署名,张寒晖才又一次躲过一劫。

1946年3月11日,张寒晖同志积劳成疾,在延安病逝,长眠于宝塔区山麓。直到张寒晖去世,很多人仍不知道他就是《松花江上》的作者。张寒晖去世后,陕甘宁边区文协的同志决定搜集编印他的歌集,直到1950年,正式铅印出版这一歌曲集。至此,在《松花江上》问世14年后,许多人才知道《松花江上》等歌曲的作者是张寒晖。张寒晖从未亲眼目睹过他笔下所描绘的这片白山黑水,在他短暂的44年人生中,大部分岁月是在河北定县老家,以及陕西省西安市延安市等地度过的。

歌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事变,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夹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歌曲影响

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周年时,西安市一万多名学生和各界群众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请愿游行,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奉命前来劝阻时,请愿队伍中就有人高声唱起这首《松花江上》,歌声让张学良大为动容,并说:“我在一个礼拜以内,以实际行动来回答你们的要求。”含泪而返的张学良几天后就与杨虎城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在抗战初期,著名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以《松花江上》作为剧情的一部分,在全国穷乡僻壤上演,更使这支歌广播全国,点燃了抗日烽火。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夕,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在周总理亲自领导下,排演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周总理指示,将《松花江上》与《农友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八月桂花遍地开》《到敌人后方去》《大生产》《南泥湾》等革命历史歌曲一起编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并由最出色的歌唱演员来演唱这首歌。1964年10月2日,《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上演。在第四场“抗日烽火”中,总政歌剧团的张越男中央歌剧院李光羲合作演唱了《松花江上》。

歌曲评价

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毛泽东 评)

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周恩来 评)

《松花江上》引动国恨家仇,激起了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抗日救国的热情,对促成“西安事变”,推动抗战大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动员作用。可以说,《松花江上》是抗战期间流行最广的歌,也是至今仍然活在人们心中的一首不朽的歌曲。(人民政协报 评)

参考资料

每周一曲|中国名曲鉴赏之近现代主义音乐——《松花江上》.新乡工程学院.2025-07-07

人民艺术家张寒晖: 用定县秧歌为《松花江上》谱曲.河北新闻网.2025-07-07

揭秘抗战时三支流行歌曲:《松花江上》影响最大.中国作家网.2025-07-07

那首因“九一八”闻名的歌 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中国青年网-新浪网.2025-07-07

这首诞生于西安的《松花江上》为何会传唱全国.中国军网.2025-07-07

抗战影像记忆|从北大营的陷落到卢沟桥的枪声.新华社新闻-腾讯网.2025-07-07

解密《松花江上》背后的家国故事.新华网-今日头条.2025-07-07

松花江上.网易云音乐.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