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平镇

雷平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东部,行政区域面积为375.78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雷平镇常住人口为37590人。雷平镇辖1个社区、22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太平社区。雷平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当时安平改隶太平路。1952年,雷平、万承、养利3县合并置大新县,1958年称先锋公社,1962年称太平社区,1968年称太平公社,1984年改称雷平镇。截至2018年,雷平镇有工业企业34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3个。雷平镇与江州镇新和镇龙州县逐卜乡响水镇宝圩乡堪圩乡那岭乡硕龙镇、恩城乡、榄圩乡相邻。

历史沿革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安平县改隶太平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安平土州改隶太平府

1942年3月,养利、万承、雷平3县改属第七区行政督察区,龙茗县改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1952年,撤销雷平、万承、养利3县,合并置大新县(治桃城区)。

1958年,称先锋公社。

1962年,称太平社区。

1968年,称太平公社。

1984年,改称雷平镇。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雷平镇

雷平镇境内大部分石山泥岭间杂遍布、地势北高南略低。地处县城西南30千米处,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形分为丘陵、山地。主要山脉有西大明山,境内最高峰山龙鹅位于那岸村,海拔779米,最低点弄该端位于车站村,海拔233米。

气候

雷平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微寒、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四季气温变化不明显。年平均气温21.3℃,极端最高温度39.8℃,极端最低气温-2.2℃。年平均降雨量1326毫米,降雨多集中在夏秋季,冬春较少。

自然灾害

雷平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大风、低温、霜冻、雷击等。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雷平镇辖太平1个社区,22个村;下设26个居民小组,313个村民小组,有201个自然屯。

截至2020年6月,雷平镇辖1个社区、22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太平社区。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雷平镇辖区总人口14959户,54737人,其中农业人口51837人。总人口中,男性27451人,占50.15%;女性27286人,占49.85%;14岁以下7953人,占14.53%;15~64岁39946人,占72.98%;65岁以上6838人,占12.49%。2011年,人口出生率10.76%,人口死亡率4.95%,人口自然增长率5.81%。总人口中以壮族为主,达54660人,占99.86%;汉族72人,占总人口的0.13%。

截至2018年末,雷平镇户籍人口75894人。根据大新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雷平镇常住人口为37590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13.30%;常住人口中,男性占50.81%,女性占49.19%,性别比为103.28;常住人口中0-14岁占19.82%,15-59岁占57.53%,60岁及以上占22.65%(其中65岁及以上占17.17%);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8年。

经济

综述

2011年末,雷平镇财政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43.06%。

2018年,雷平镇有工业企业34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3个。

农业

2011年末,雷平镇耕地面积11.13万亩,人均2亩,林地面积25.29万亩。全镇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1.9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1431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47739亩,粮食总产量189520吨,甘蔗种植面积149517亩,预计2011/2012年榨季原料蔗总产量达67万吨。2011年、生猪饲养量5万头,年末存栏4万头;家禽年饲养量32万羽。农民人均纯收入5361元,同比增长11%。

工业

2011年末,雷平镇以化工、蔗糖生产为主。2011年末,拥有工业企业12家。

商业

2011年末,雷平镇有商业网点1202个。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0.6亿元;城乡集贸市场4个。

交通

雷平镇境内有213省道贯穿而过。

社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雷平镇有文化站2个,村文化活动中心2个,各类文化专业户2户;各类图书室15个,藏书3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达62人。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雷平镇有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765人、专任教师42人;小学23所,在校生2716人,专任教师24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雷平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个,有床位65张。专业卫生人员82名,其中执业医师42人,注册护士402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4200人次。23个村(社区)共3842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参加农村养老保险16424人,参保率46%。体育2011年末,学校体育场23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2%。

社会保障

2011年末,雷平镇有医疗救助6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2822人次,共支出8.88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66户,人数2616人,支出194.6万元,月人均62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抚恤事业费支出903360元。敬老院1家,床位3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30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822人,参保率100%。

新农村建设

2007年,雷平镇继续重点打造新立村霞山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实施“百树、果园新村”建设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程以及“蔗—牛—菇”循环经济致富工程,成效显著。新立村先后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自治区文明村”称号。年内,新增规划后益村屯和新立村上山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扩大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

2008年,雷平镇继续打造好霞山区小康文明示范新村。通过县旅游、环保等部门邀请专家规划制定《霞山新村旅游开发方案》,规划建造壮民族历史文化长廊,提升文化品味,开展“旅游度假休闲服务———农家乐”等,增加新村村民的收入。部分相关配套项目已完成,新村居民楼外墙统一粉刷1万多平方米,环村道种植鸭脚树123棵、绿化带600多米,投资20多万元建造现代多功能厕所等,打造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范。同时做好新增新立村上山屯、后益村岜布屯两个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在县直包村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共投入12万元制定相关整体规划图、建设方案及道路建设等。农户陆续动工兴建新房,新村各项建设正按规划有序推进。

2009年,投资450万元建成两层以上半别墅式楼房40幢80户,户均面积230平方米,并配套建设村委办公楼、花园、广场等公共设施及种植1000多棵美化绿化风景树,全村环境优美整洁。

城乡清洁工程

2008年,雷平镇严格按照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的标准和要求,常抓不懈。调整充实镇清洁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确保“城乡清洁工程”时时有人抓、有人管。督促各责任区责任单位搞好日常清洁、保洁工作,防止环境卫生问题反弹。落实经费20多万元,聘用卫生清洁工作人员,修建垃圾处理场等,解决清洁工程突出问题。结合喜庆日子,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全年共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13次,集中整治太平桥头、车站三角地带、太平加油站等重点区域的脏、乱、差反弹现象,巩固和加强“城乡清洁工程”取得的效果。

新型农合

2007年,雷平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农民39730人,占全镇农业人口总数的79.84%。全年共办理参合病人药费报销4525人次,报销经费97万元,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公路、人饮工程建设

2007年,雷平镇争取到资金688.7万元,修建振兴至逐卜、品现至榄圩塘屯和太平社区至那岸等8条蔗区公路,改善群众运蔗、交通出行难问题。投资60万元,动工建设人饮工程4处,其中共和村潭漠屯、新益村底岜屯、左安村弄卡屯人饮工程已经投入使用。

2008年,雷平镇总投资28万元,建设村级道路3条,共12.94公里,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人饮工程建设10处,总投资110万元,全部动工,年底竣工4处。

惠农区措施

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4.05万人,参合率85%,共征缴81万元,全年报销医药费1.03万人次、金额397万元,比上年增长50.36%;筹资134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解困工程9处,竣工2处;兑现种粮直补资金334.36万元,家电、汽摩下乡补贴54.14万元;完成雷平中学、雷平中心小学教师安居工程住宅楼建设3幢;全镇新立、安平县、振兴3个五保村供养五保老人12人,按时发放每月每人62元钱、15公斤大米;全镇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16户2180人,月发放低保金7.63万元;筹资128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2户。全年印发服务信息16期、举行就业技能培训4期、培训农民工646人,组织参加招聘会3次、达成用工意向416人;同时做好政策法规服务和证件办理等工作,组织司法部门和律师事务工作者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开设服务窗口、简化办理手续,全年共办理《返乡农民工优惠证》763本、《职业技能培训证书》86本、《求职登记表》260多份;全镇累计外出务工7813人,其中培训后有组织输出(新增)的750人。

社会救助

2007年,雷平镇有652户2013人符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条件,年底累计发放低保金41万元。有198户五保户217人符合五保户对象,每人每月发放30元和15公斤大米。建立太平社区“爱心超市”,搭建社会各界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的救助平台。全年发放爱心救助卡卡(50元)10张,爱心救助卡(30元)5张,收到捐款2.12万元。

文明创建

2009年,全镇新立村党总支、村委会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发展“蔗—牛—菇”循环经济产业,走出“稳粮促蔗,劳务输出促增收”的发展新路子。

社会治安

2008年,雷平镇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方针,做好全国和自治区“两会”、北京奥运会、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自治区50周年大庆市等重大活动期间的社会稳定工作。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和三大纠纷调解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镇全年共发生治安案件45起,查处42起,查处率达93.3%,案件比上年减少2起,破案率上升25.2%;发生刑事案件43起,破案29起,破案率上升3个百分点。全年破获毒品案件1起,全镇在册吸毒人员159人,新发现5人,送强制戒毒26人,劳动教养17人,落实监控116人。全镇播放禁毒录像片2场次,禁毒图片展览2场次,观看群众达8600人次。上有关禁毒课2次,听课人数达2100人次。全年刑满释放人员有7人,已全部安置帮教7人,刑释帮教人员没有重新违法犯罪行为。镇司法所共受理“三大纠纷”11起,已调解11起,调处率100%。雷平中心法庭全年共受理各种民事案件92件,结案72件。调处成功27起,判决27起,撤诉17起,调处判决率达100%。开展矛盾纠纷专项“下访”活动,对下访排查出的隐患落实责任人进行针对性的调处、监控,维护社会治安环境。

2009年,全镇发生治安案件51起,查处51起,查处率100%,查处率上升25.2个百分点;发生刑事案件38起,破案20起,破案率52.63%,破案率上升3个百分点;受理各种民事案件224起,结案219件,调处成功27起,判决33起,撤诉11件,调处判决率100%,结案率97.8%。司法所和法律服务中心受理“三大纠纷”案件18起,其中土地权属纠纷案件17起,林业权属纠纷案1起,调处成功率100%。同时,加强对重点区域的整治,多次组织政法部门对经常发生偷盗、吸贩毒、打架斗殴等恶性案件的车站村、太平社区进行重点整治,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年内,获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等奖

旅游

风景名胜

主要旅游景点有那岸明珠、中军潭电站等。 雷平镇境内有安平旅游度假区。

获得荣誉

2004年,雷平镇党委、政府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行为;全面落实治安责任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与各部门、村(社区)、企业层层签订治安目标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人,确保综治基层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成立行政村和街道调解会、治保会、治安联防队,形成群防群治的组织网络,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加大信访和调处工作力度,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努力排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人民安居乐业。年底获大新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模范乡(镇)称号。

2007年,雷平镇获大新县“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综合一等奖、经济发展奖第三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等奖、安全生产二等奖、党建工作三等奖、生态农业建设奖、宣传思想工作二等奖、“两基迎国检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乡镇”等称号。

2008年,雷平镇荣获:大新县2008年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绩效考评)综合一等奖、小康文明新村建设一等奖,经济发展奖第二名、安全生产一等奖、作风效能建设先进乡镇二等奖、宣传思想工作二等奖、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进步奖、平安乡镇奖、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先进集体二等奖、崇左市农村党员大培训“十佳乡镇”奖等奖项,被评为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先进单位、地方武装整组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全体村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健康文明之风越来越浓。年内,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是崇左市唯一获此称号的行政村。

参考资料

广西崇左市大新县雷平镇地名介绍.博雅地名网.2021-06-13

雷平镇_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雷平镇邮编_景点企业医院_村网.村网.2021-06-13

大新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 统计信息 -.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www.2021-06-19

大新县政务服务网 雷平镇.大新县政务服务网.202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