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Tenualosa reevesii),又称三来、锡箔鱼、李姓鲥鱼、中华鲥鱼、生鳓、黎姓鲥,隶属于鲱形目鲱科鲥属。体长225~490毫米,常见个体体重1~1.5千克,最大个体可达4.2千克(长江口)或5千克(钱塘江口)。鲥体呈纺锤形,较侧扁且无侧线,口和眼较小,端位口,上颌正中有一缺凹,与下颌正中的凸起相吻合。其背部呈绿色,鱼体两侧和腹部呈银白色,鱼鳍呈淡黄色,且背、尾鳍边缘呈灰黑色,幼鲥体侧具斑点。
鲥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黄海、东海、南海,以及与这些海域相通的长江、珠江和钱塘江流域以及越南的红河流域。鲥于每年的2月下旬至3月初由海洋溯河洄游,在5-7月于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缓流、砂质底的江段繁殖。
20世纪80年代珠江口下游鲥鱼的渔获量在17.5万~17.8万公斤之间,而1999年仅为200公斤,在大约20年的时间里其渔获量下降了约99%。中国和越南的鲥鱼数量均急剧下降,由于完全缺乏数据以及其他国家状况的不确定性,2017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数据缺乏(DD)。1988年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并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目前鲥鱼已经“功能性消失”,市场上买到的基本都是养殖的美洲鲥和长尾鲥等。
鲥营养丰富,口感极佳,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并且在中医和临床应用上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形态特征
鲥全长280~610毫米,体长225~490毫米,体侧扁,呈纺锤形,常见个体为1~1.5千克,最大个体体重可达3.5~4千克。体长为体高的2.60~3.06倍,为头长的3.25~3.56倍,头长为吻长的4.03~4.28倍,为眼径的4.29~4.75倍,为眼间隔的4.46~4.75倍。头部侧扁,前端钝。吻长度中等。口和眼较小,脂眼睑比较发达,几乎遮盖眼睛的一半,端位口,上下颌等长,上颌正中有一显著缺凹,与下颌正中的凸起相吻合,上颌后端延伸至眼后缘下方,舌发达,口无齿。鳃耙细密,假鳃发达,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
背鳍中等长,其起点位于鱼体中央略后的上方。胸鳍位低、较短,后端不到腹鳍起点的下方。腹鳍小,其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略后的下方,且距前鳃盖后端和臀鳍起点的距离基本相等。臀鳍与尾鳍基部的距离较近,其基底长度和背鳍基底长度大致相等。尾鳍深分叉,且略短于头长。尾柄短,且其长度和高度基本相等。
体表鳞片圆且薄。头部不被有鳞片且光滑。背鳍、臀鳍基部有低的鳞鞘;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呈长形的腋鳞;腹面有大而锐利呈锯齿状的棱鳞;尾鳍基部密布小鳞,无侧线。
体背部呈绿色,吻部呈乳白色,吻背部为淡黄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各鳍为淡黄色,背鳍和尾鳍边缘呈灰黑色。幼鲥体侧具斑点。在生殖季节,雄性变成古铜色甚至头部、腹部变成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鲥分布在太平洋西北部,西起缅甸海,东至菲律宾,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海、东海、南海,以及与这些海域相通的长江、钱塘江、珠江等主要河流,还分布在越南的红河流域。主要在江苏省、安徽和江西赣江一带产卵。
栖息环境
鲥为暖水性、溯河性鱼类,幼鲥早期生活在河口或淡水中,成鱼栖息于近海中上层。到生殖季节,其溯河洄游进入淡水中进行产卵,产卵时选择在江底砂质卵石多、水温为25~32摄氏度、透明度在15~30厘米、流速1米/秒、流量2500~4000立方米/秒的沙质底清澈水域。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鲥鱼是一种跨盐度洄游鱼类,平时生活在海洋中,每年的2月末到3月初,性成熟的亲鱼从海洋溯河洄游,该过程持续约1个月,到5~7月在淡水中的产卵场进行产卵,繁殖后亲鱼死亡或回海越冬,幼鲥则在淡水或河口中生活1~2年才降河入海。
中国不同流域的鲥鱼溯河洄游时间存在部分差异。溯至珠江的鲥鱼,渔汛最先开始。在每年的4月上旬即溯河洄游至珠江口,经过西江,最后进入黔江,产卵场位于肇庆市至广西黔江处。溯至长江的鲥鱼,在每年的4月下旬抵至长江口,然后又分为两支分别上溯。一支上溯至鄱阳湖[pó yáng hú]及赣江处产卵;另一支上溯至湘江及宜昌市以下的长江干流处产卵。溯至钱塘江的鲥鱼,通常在每年的5月中旬进入富春江产卵。
食性
鲥为滤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动物为食,有时也吃有机碎屑、小鱼虾、藻类等。在其生活史的不同阶段,摄食种类和摄食强度也有所不同。降河入海前的幼鲥主要以枝角类、桡足类[ráo zú lèi]、轮虫、小虾、藻类等淡水浮游生物为食;降河入海后的幼鲥主要以海洋桡足类、硅藻、海产小虾等海洋浮游生物为食;成年鲥主要以海洋桡足类、硅藻为食。鲥鱼摄食强度随着个体生长发育而增大。但在生殖洄游期间,亲鱼很少进食。
生长繁殖
自然繁殖
鲥生长较快,在第一次性成熟前生长速度最快,以后逐渐减慢。雄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3龄,雌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4龄,雌雄性比为1:1,繁殖时雌雄鲥鱼相互追逐,多在午后或傍晚前于水底多砂质卵石的淡水流域产卵。其繁殖力强,雌鱼个体怀卵量为100~330万粒。成熟卵具油球,属浮性卵。受精卵经20小时左右孵化出仔鱼,生长发育1~2年后洄游入海,到性成熟时再溯河洄游进行产卵繁殖。溯河洄游的生殖群体年龄由3-7龄组成,其中以3-4龄居多。
人工繁殖
1958年上海海洋大学陆桂教授等首次在钱塘江进行鲥鱼人工授精获得成功。自20世纪80年代初,长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在长江鲥鱼的人工驯养、繁殖、育苗及资源检测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人工驯养及繁育的初步成功。1982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在峡江捕捞天然鲥鱼亲体进行人工授精,取得鲥鱼育苗成功。1993年珠江鲥鱼的驯养工作也取得初步成功,在池塘驯养出成熟亲鱼。
人工繁殖多采用产卵季节捕获的天然成熟鲥鱼。所捕雄亲鱼要尽快取得其精液并保存于冰瓶内,待遇到有流卵的雌亲鱼时,立即进行干法人工授精。获得的受精卵用尼龙袋充氧运往环道或其它孵化器内孵化。孵化用水要求控制水温25~32摄氏度,最适27~30摄氏度,溶氧量大于4毫克/升,pH值6.5~7.5,流速0.25~0.3米/秒。受精卵在14~20小时内即可孵出鱼苗。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的珠江和长江以及越南的红河中,鲥鱼数量急剧下降。其在长江中的平均大小、最大年龄和总渔获量均出现了急剧下降。在珠江近乎灭绝,在珠江上游完全灭绝。此外,20世纪90年代初越南红河中的鲥鱼很可能已经灭绝。
其中长江鲥鱼的资源量和渔获量下降趋势明显,其资源量1979年为688吨,1986年为26.8吨,平均每年以12%的速度衰减;渔获量从1979年的235.6吨降为1986年的12吨,平均每年以11.9%的速度衰减。1996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组织渔民在峡江产卵场内进行了21天的试捕,累计捕捞时间414.5小时,共作业93船次,结果未能捕捞到鲥鱼。2006年5月和2007年5月,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所长江河等在安徽、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等江段进行了为期25天的调查捕捞,共作业124船次,累计捕捞时间462小时,跟随刀鲚渔船出江捕捞310次,也未捕捞到鲥鱼。截至2009年,已有10多年未能在长江捕到鲥鱼,其资源濒临灭绝。2015年,中国记者花费近1个月的时间,沿长江而上,在鲥鱼曾经出没的江西省、湖北和湖南省等地寻找长江鲥鱼的踪影。然而,辗转多地,记者除了在博物馆中看到了鲥鱼的标本,再无所获。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称其已经“功能性消失”。
致危因素
野生鲥鱼濒危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捕捞亲鱼和幼鱼、水域环境污染以及水利建设。
每年的生殖季节,鲥鱼亲体在溯河产卵的途中会遭到捕杀,从而导致到达产卵场进行繁殖的亲鱼数量大大减少。在鲥鱼幼鱼的天然索饵场,渔民在捕捞其他经济鱼类时,由于使用的渔具网眼密集且直径小,容易附带将幼鲥捕捞,从而对幼鲥造成较大伤害。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长江、珠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对鲥鱼的正常洄游、产卵、孵化、仔幼鱼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导致鲥鱼种群衰退。
一方面大坝建设会截断鲥鱼上溯产卵洄游的通道,从而导致其无法进入产卵场进行繁殖;另一方面一些梯级电站的建设致使鲥鱼繁殖环境水文条件和水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如流速变缓、透明度降低,不利于鲥鱼的繁殖,直接导致其资源的衰退。例如,长江上游的万安电站建成后,长江水被截留,不仅改变了湍急的水流,而且水温也下降了10摄氏度,长江鲥鱼没有办法在这样的环境下繁育。赣江巴邱镇段建了峡江水电站后,鲥鱼的产卵地被阻隔到了百里之外,致使其无法游到巴邱进行产卵繁育。
另外,由于鲥鱼种群数量逐年减少,近亲繁殖的机率大大增加,致使种群生存能力下降,资源进一步衰退。
保护举措
1987年3月中国长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武汉会议讨论决定,从1987年5月起,对鲥鱼实行全江禁捕,禁捕期为三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水产研究所通过开展鲥鱼池塘驯养和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作为保护和增殖鲥鱼的重要途径。
保护级别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鲥鱼为一种名贵经济鱼类,肉细脂厚,鳞片与皮肤之间满含脂肪,营养丰富,在中国古代就被作为纳贡之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药用价值
中医记载,鲥鱼肉味甘,性平,有强壮滋补、温中益气、暖中补虚、开胃醒脾、消热解毒之功效;因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大有益处;鲥鱼鳞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能治疗疮、下、水火烫伤等症;用鲥鱼蒸出的鱼油,涂于水火烫伤处,疗效也甚佳。
文学记载
中国食用鲥鱼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但鲥鱼之名则始于宋代。宁原《食鉴本草》中说:“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余月不复有也,故名。”《广韵》记载:“鲥鱼,名似,肥美,江东四月有之。“《桐庐县志》记载道:“鲥鱼每年立夏前后从海洋进入钱塘江,上溯至富春江桐庐县排门山、子陵滩一带产卵,产后归海,其名取自来去有定时之意。”这种依时令而来的珍馐,也就被冠以鲥(时)鱼的名号。鲥鱼生性急躁,捕食和游动都颇为迅速,常因被障碍物撞伤脱鳞而亡,李时珍《本草纲目》言,“一丝挂网即不复动”,只要有网触碰到鳞片,它就不再动弹,故有“惜鳞鱼”之称。
到了明代,长江鲥鱼成为进献皇帝的贡品。冯时可《雨航杂录》道:“鲥鱼首夏以时至而名,本朝甚贵之。”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鲥出江东,今江中皆有,而江东独盛,故应天府以充御贡。”
进入清朝,长江鲥鱼进贡规模更大,康熙年间鲥鱼已被列为“满汉全席”中的重要菜肴,至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历时二百余年的鲥贡才宣告结束。曹寅《鲥鱼》附注云:“鲥初至者名头膘,次名樱桃红。予向充贡使,今停罢十年矣。”
参考资料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www.iucnredlist.org.2024-08-23
物种2000中国节点.www.sp2000.org.cn.2024-08-15
长江鲥鱼濒临灭绝亟待保护.中国政府网.2022-11-09
每日物种故事|长江鲥鱼:“水中西施” 芳踪难觅.关注森林网.2025-05-12
细说长江濒危保护鱼类——长江三鲜之鲥鱼.科普中国.2022-08-2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www.gov.cn.202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