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互设计(Intelligent Interaction 设计)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机械类专业专业,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专业代码080218T。该专业于2021年开始设立。
智能交互设计专业面向智能互联、虚实结合的新时代,面向新兴智能产业和互联网行业,培养“人工智能+交互设计”的跨学科复合型精英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互联网行业、娱乐游戏业以及新兴智能产业(智能汽车、机器人等)等领域从事交互设计、体验设计、用户研究、产品经理、大数据可视分析,以及AR/VR、语音交互等多模态自然交互技术开发与设计等工作。
专业发展
机械类专业承担着机械工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直接影响着我国机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进而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时,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所提供的相关教育,对其他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另外,机械类专业的大规模、多需求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
2021年2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及《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2021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新专业“智能交互设计”。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智能交互设计专业以交互、智能和体验为核心,面向互联网、移动应用、智能硬件等新兴智能产业和数字媒体领域行业,培养掌握人机交互、用户体验、人工智能、信息可视化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扎实工程基础和优秀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智能交互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知识掌握:培养学生对人机交互原理、用户体验设计、信息可视化、计算设计等领域的系统性知识掌握。学生应具备深入理解智能交互设计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能力,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创新思维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的设计问题。学生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够从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中发现创新的设计机会,并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用户体验设计:培养学生关注用户体验,注重人与技术的交互过程中的用户需求和期望。学生应能够通过用户研究和用户测试等方法,获取用户反馈,并将其转化为设计的改进和创新。
设计工具应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智能交互设计领域的设计工具和软件,例如用户界面设计工具、原型设计工具、数据可视化工具等。学生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工具进行设计和实验,不断优化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
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智能交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学生应能够有效地与团队成员合作,分享和表达设计观点,并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专长。
跨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能力。智能交互设计需要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设计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生应具备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融合的能力,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到设计实践中。
道德与伦理意识:培养学生具备设计与伦理意识,在设计过程中能够考虑用户隐私、数据安全、可访问性等重要问题。学生应能够秉持科学、负责任的态度,将伦理原则融入到智能交互设计的方方面面。
通过以上培养目标的指导,智能交互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在各类智能交互产品的设计、开发和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更加智能、便捷和愉悦的用户体验。
培养要求
素质要求
1. 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培养学生具备开放、创新的思维方式,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的设计问题,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提供创新的设计解决方案。
2. 伦理意识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伦理意识,注重用户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重要问题,以及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3.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多学科团队成员合作,有效地表达和传递设计观点。
知识要求
1. 人机交互与用户体验:学生应掌握人机交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用户体验的重要性,熟悉用户研究、用户测试等相关知识。
2. 设计原理与方法:学生应掌握设计思维和创新方法,了解设计原则和设计流程,熟悉常用的设计工具和软件。
3. 数据可视化与信息设计:学生应了解数据可视化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能够运用信息设计原理和方法,将复杂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和使用的可视化形式。
4. 人工智能与智能交互:学生应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熟悉智能交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了解相关算法和模型。
能力要求
1. 用户研究与需求分析: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各种用户研究方法,了解用户需求和行为,从用户角度出发进行需求分析,为智能交互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2. 用户界面设计与交互设计: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用户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能力,能够设计具有良好可用性和用户体验的界面,并能够结合人机交互原理和设计原则进行设计。
3. 原型设计与快速迭代: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原型设计工具,能够快速制作出高质量的交互原型,并在实践中进行快速迭代和优化,验证设计效果。
4. 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具备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的能力,能够运用开发技术实现设计方案;掌握计算设计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先进技术完成视觉设计。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
工学、设计学
核心课程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不同课程群中的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工作,应按照课程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要求和环节进行。
1、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网页设计》、《网页前端开发》、《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移动应用开发》、《信息设计》、《用户体验度量预评估》、《智能产品设计》、《虚拟现实设计》、《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创意编程》、《虚拟现实开发》等。
2、集体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假期课堂、第二课堂等,具体的开展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对社会市场、行业发展状况的调研,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毕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毕业考察、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内容、指导、答辩等具有明确要求,通过开题、中期检查、毕业展览、毕业设计(论文)评审、答辩等方式对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进行检查,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效果。
发展方向
社会企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互联网行业、娱乐游戏业以及新兴智能产业(智能汽车、机器人等)等领域从事交互设计、体验设计、用户研究、产品经理、大数据可视分析,以及AR/VR、语音交互等多模态自然交互技术开发与设计等工作。事业单位方向,学生可选择在外观设计审查部等从事外观设计专利审查工作。
师资队伍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智能交互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要求与机械类各专业要求相同。师生比应符合国家高等学校课程的规定;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研究生学历中,至少有一个学历为机械类专业或相关理工基础类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比例应不低于20%,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比例应不低于30%。
教学条件
专业所在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须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指标要求。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实验设备充足、完备,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求。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条件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配备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或工程经验。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评级为B+的学校共有2所,高校的专业排名依次为:
艾瑞深2025中国大学智能交互设计专业排名(研究型),A++档次的学校1所,排名如下:
参考资料智能交互设计.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2025-07-03
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教育部网站.2025-07-03
智能交互设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25-07-03
2023级本科智能交互设计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5-06-21
智能交互设计.中国教育在线.2025-06-21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3-05-13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国家公务员局.2023-05-08
2024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软科排名.2025-06-15
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智能交互设计专业排名(研究型),北京邮电大学第一.校友会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202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