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生卒年不详),高昌县千乘郡(今山东高青、博兴一带)人,汉朝高昌侯,古代流传的行孝历史模范。
董永生于高昌县千乘郡,据《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记载,汉宣帝封董永的曾祖父董忠为高昌侯,董忠死后由其子董宏继承高昌侯的爵位,董宏死后由其子董武继承。西汉末年,王莽掌握实权,董武被废黜侯爵,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董忠的曾孙董永受刘秀册封重新复爵,后事不详。其生平并无过多记载,民间广泛流传因其孝心感动天地,天庭的仙女因被董永的孝心感动,下凡来帮助他,并与其结为夫妻。董永遇仙的故事情节及对其身世的传闻后在民间传播中逐渐丰富,并通过经典黄梅戏《天仙配》的改编得到广泛认同。
人物生平
董永生于高昌县千乘县,董永的曾祖父董忠在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被封为高昌侯,董宏续封时在刘奭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后于刘欣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被免,再于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恢复封爵,前4年去世。董武在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被封为高昌侯,第二年即被废。而董永绍封则是在刘秀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与董忠被废已经隔了27年之久。
学者纪永贵认为在光武初年的分封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新封宗室为王,另一种是恢复曾被王莽所废之侯。董永属于后一种情况。光武诏复“宗室列侯为王莽所废”者子孙爵位,旨在纠正王莽的混乱。高昌侯正是曾被王莽所废列侯之一。之后纪永贵还对董忠被废至董永绍封之间未有记载的27年进行了推测:董武被废后,山东省处于乱世之中,董永和他的父亲生活变得艰难,即所谓“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他们的经济状况开始困窘,“遭家贫”说明董永本来并非贫困家庭,但因为一些变故导致他们陷入贫困。尽管如此,董永依然尽力承担起供养家人的责任,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供养家人。在董永被光武封侯之时,他的父亲可能已经去世,所以诏书中提到了“若侯身已殁”,这样才能封赏给董武的子孙。纪永贵分析,董永的孝行可分为父在世时的“事父”和父去世后的“自卖”两个阶段。董永在贫困中依然尽心尽力地孝敬父亲,这种孝行在当地产生了影响。由于孝行名声传开,他才有了被封赏的机会。这类以孝行为主题的佳话在民间流传,后来与神仙思想相结合,便产生了“神女为秉机”的幻想。
史册记载
《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高昌壮侯董忠(孝宣功臣):[功状户数]:以期门受张章言霍禹谋反,告左曹杨恽,侯。再坐法,削户千一百,定七十九户。[始封](地节)四年八月乙丑封,十九年。[子]初元二年,炀候宏嗣,四十一年。建平元年,坐邪,免。二年,复封故国。三年薨。[孙]元寿元年,侯武嗣。二年,坐父宏前为佞邪,免。[曾孙]建武二年五月己巳,侯永绍封。[玄孙](地名)千乘。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建武二年)十二月戊午,诏日:“惟宗室列侯为王莽所废,先灵无所归依,朕甚之。其并复故国。若侯身已殁,属所上其子孙见名尚书,封拜。”(唐李贤等注:属所,谓侯子孙所属之郡县也。录其名见于尚书,封拜之)
人物关系
相关争议
所属年代
董永是汉代人,但是他是西汉人还是东汉人存在分歧。宋代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记载董永是西汉刘启时的孝子,但具体依据不明。《汉书》中则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期董永被续封为第四代高昌侯,还记载了董永生活在千乘县。
学者夏日新在《董永七仙女传说杂考》(未刊论文集)中提出了对于董永是东汉人的观点的质疑。他指出,近年来在山东省吉祥县发现的武氏祠画像石石刻画像上刻有董永孝亲图,并且使用了阴隶小字的字体,其中提到“董父”和“董永千乘人也”。根据记载,武梁祠建于西汉刘志建和元年(公元147年),这意味着在桓帝时期,董永的事迹已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事迹存疑
学者王玉德根据各方资料对于董永的事迹提出了部分质疑:关于董永的职业和生活情况,在《太平御览》中提到他“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表明董永既经商又务农,居住在“肆”(商铺)并拥有农田。至于“鹿车载自随”,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他使用鹿车作为交通工具从事商业活动,另一种是他用鹿车将病父带回家;关于董永的丧期,《太平御览》记载他“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似乎暗示他在埋葬父亲后立即去为奴。然而,古代通常认为守丧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应该在三年之后再去为奴,因此存在一定的矛盾。董永在这三年中可能从事了其他活动,但具体情况不详;关于董永欠债的情节,《太平御览》中提到“主人知其贤,以钱与君矣”,这说明债主对董永非常好,并且干脆地让他不用还债。债主和董永卖身的地方并未具体说明,但根据《天津卫志》和《天津县志》的记载,天津城西南的静海区富家村(今天津西青区傅村)是董永卖身葬父的地方,而《博兴县志》记载该县陈户镇董家村是董永的故里,博兴县距静海县有200多公里,学者王玉德认为董永交际范围无法辐射到距离如此之远的两地。
衍生形象
传说故事形象
刘向在《孝子图》中描述:董永年幼失母,与父相依为命。父亲去世后,为了葬父,董永不得已卖身为奴。在守孝三年去债主家为奴还债的路上,他遇到一位女子。女子说:“我愿意嫁给你,不嫌贫穷。”于是董永带着她去见债主,债主要求她织一千匹绢来偿还债务。女子只用了十天就完成了。在回家的路上,她告别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感念你的孝心,天帝派我下凡来帮助你。现在你已还清了债,我不能久留人间。”说完便凌空飞走了。
学者纪永贵在《董永遇仙故事的产生与演变》中认为现存最早的关于董永遇仙故事的记载是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笔下的《灵芝篇》。其中尽管董永遇仙的内容增加了,但却湮灭了封侯结局。此后,董永行孝故事的传播动机不再与封侯相关,关于封侯的史实消失于传说和史书中。东晋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其中一卷记载了董永的故事,其内容与刘向在《孝子图》中所述相差无几。唐宋时代,董永传说的传播可以分为雅与俗两个方向。在文人层次,一些书籍如《法苑珠林》等转录董永故事时遵守实录原则,但缺乏新意。但在民间,董永故事吸收了当时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得到全新拓展。例如,唐时的《董永变文》中保留了“孝感”和“遇仙”情节。在故事结构上,增加了送子和寻母情节,增加了趣味性。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的篇幅增长,人物角色增多,对话和心理描写增加,董永背景更具体。董永遇仙传说故事中其形象的转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中国传统民俗内涵。
戏曲形象
自明代开始,董永的形象变化集中于戏曲。《织锦记》中,董永之子演化为董仲舒,是由仙女所生。在各地方戏中,特别是黄梅戏中,董永与仙女的感情越来越浓。他们之间的分别成为经典场次之一,被称为“槐阴别”。这段分别表现出了他们真挚的深情,因此成为董永戏中最精彩、最广为流传的唱段之一,被收录在许多选本中。因此,人们逐渐将其称为《槐阴记》。而1950年代的新本《天仙配》中,仙女主动下凡,有厌倦神仙生活、羡慕人间生活和爱慕董永三个动机。七仙女对董永同情并爱上他,表现了对宿命论的反抗、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这个改写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同。
影视形象
墓葬与纪念
董永墓
孝感市春云村重修了董永墓。
董永公园
1984年,湖北孝感市建成了董永公园,位于槐荫大道东段,占地75亩,分为三个区域。园内有孝子祠、仙女池、槐荫树、鸳鸯楼、理丝桥、涤丝亭、百步天梯、饭山和升仙台等12处景点。这些景点以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仙女下凡、百日姻缘等情节为主题建造而成。后来,在园内还建立了一个以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情节为依据的“董永馆”,并复制了位于孝南区毛陈镇汤家老屋村(现春云村)的董永与其父的墓碑(清人所立)。这个主题公园是孝感市开发董永文化最早、也是至今最有代表性的体现之一。
董永村
在湖北孝感孝南区毛陈镇汽车站对面,有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写着“董永故里欢迎你”。离毛陈镇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做董永村(原名傅冲村)的村庄。那里还有一座名为“故里碑”的青石砌成的石碑,上面刻着两米高的汉字,“汉孝子董永故里”。现在孝感公园中的所有景点都是复制自董永村和春云村董永传说的地点,比如百步天梯等。
评选“十大孝子”活动
1996年重阳节,孝感市举行了评选活动,授予了“孝感市十大孝子”匾牌。2002年又举办了第二届评选活动,这个过程严谨有序。这不仅给当地的“孝子”们带来了巨大鼓舞,也促进了尊老敬孝观念的传播。
参考资料七仙女.豆瓣电影.2023-10-20
新天仙配 (1997).豆瓣电影.2023-10-20
欢天喜地七仙女 (2005).豆瓣电影.2023-10-20
天外飞仙 (2006).豆瓣电影.2023-10-20
天仙配 (2007).豆瓣电影.2023-09-30
天地姻缘七仙女 (2011).豆瓣电影.202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