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镇

虎门镇,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位于东莞市市西南部、珠江出海口东侧、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镇中心区俗称太平。北和沙田镇厚街镇镇相接,东与大岭山镇长安镇镇为邻,西隔珠江口与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道相望,南临伶仃洋。面积178.5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11月,虎门镇总人口数约110万,常住人口83.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6.8万人。截至2025年3月,虎门镇下辖30个社区,虎门镇政府驻地在虎门镇虎门大道87号。

虎门镇位于珠江口东岸,因珠江口有突起对列的大虎、小虎二山而得名。在三国吴帝孙权时,属南头盐都尉所辖,自晋朝后,一向从属东莞市。明代,分别归属第七、八、九都,清属缺口司。民国期间,分别属三、五、八区。1924年,原为农村圩市的太平改为镇,成为东莞三大镇之一。中国土地改革时期,分属九、十、十一区。1955年,改称虎门区。1958年9月,成立虎门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区。1985年,与太平港合并为虎门镇。虎门镇交通便利,与广州南沙自贸区虎门大桥一桥相连,是东莞唯一集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地铁、高速公路与粤港澳海上航线于一体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服装服饰产业是虎门镇的龙头产业。2022年,虎门镇服装服饰业年工业总产值约430亿元,年销售额超850亿元。2023年上半年,虎门镇地区生产总值为329.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9.3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9.57亿元。

虎门镇著名旅游景点有鸦片战争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海战博物馆、威远诸炮台旧址、太平手袋厂陈列馆、威远岛放生台、虎门寨商圈等。虎门镇2020年获中国百强镇第5,虎门镇先后获得了全国重点镇、中国女装名镇、全国服装(休闲服)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100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

名称由来

虎门镇位于珠江口东岸,因珠江口有突起对列的大虎、小虎二山而得名。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

虎门的人口聚居早在新石器时代,三千年前这里已形成有规则的集落布局,古先民以渔猎为生。

秦汉时期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虎门属南海郡番禺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虎门属南越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虎门从东莞市属南海郡。

东汉顺帝时,一度从东莞属增城区晋朝咸和六年(331年),虎门属南海郡东官(莞)郡宝安县

隋唐时期

隋开皇十年(590年),从东莞属广州市。唐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宝安县更名为东莞县。其后.虎门一直隶属于东莞县。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废东莞县,其行政区域并入增城县。开宝七年,恢复设置东莞县*虎门仍属之。

大观元年(1107年),又随东莞县属广州府。宋代于县下设乡,今虎门所辖区域属归城乡。元代设广州总管府,虎门从东莞市县属之。

明清时期

洪武元年(1368年),今虎门辖区域分别隶属于东莞县归城乡第七都、第八都、第九都。洪武三年,今虎门属东莞县缺口司。

乾隆(1736年~1795年),虎门仍为缺口司所辖。民国初期,虎门辖区域分属东莞市第八区、第五区、第三区。1924年,太平改墟立镇,翌年又改称虎门市。随后,虎门所属区改称十一区。1837年,林则徐湖广总督,厉行禁烟。1838年9月,林则徐上书爱新觉罗·旻宁,痛陈罂粟之害,道光帝采纳了禁烟主张,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省禁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下令销毁罂粟,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直到6月25日,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

中华民国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虎门,民国政权瘫痪。抗日战争胜利后,虎门属东莞市第五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虎门解放,所属地域中的太平设置为东莞县辖市,其他地域则隶属东莞县第六区。1950年5月,太平再改设为太平港,直属东莞县。

1953年年初,虎门区域分属太平镇和第九区、第十区、第十一区。

1955年9月,第十区改称为虎门区。1957年3月,虎门区域分属太平镇和虎门、北栅、沙头3个大乡。

1958年,虎门、北栅、沙头3个大乡及太平镇合并成立虎门人民公社。1959年,太平镇由虎门人民公社分出,成立太平镇人民公社。8月28日,沙头从虎门分出,独立设置成立长安人民公社。

1960年5月,长安人民公社再并入虎门人民公社。1961年7月,复从虎门人民公社分出。

1983年10月,废除人民公社体制,虎门和新湾人民公社分别成立区公所。1985年10月,太平和虎门合并成立虎门镇。1986年11月8日,撤销新湾区,设立新湾镇。1998年7月8日,新湾镇撤销,其所属10个管理区和新湾居委会划归虎门镇。此后,虎门镇一直属东莞市管辖。

1999年6月,管理区改设村(居)民委员会,实行村(居)民自治。2005年11月,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居民小组。2014年12月,虎门镇下设社区30个。2015年,中国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虎门镇开展撤镇设市试点,东莞市赋予虎门镇县级管理权限,但不配四套班子,不设街道办。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虎门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西南部、珠江口东岸,距市政府所在地莞城街道26公里,中心位置是东经113°49′33″、北纬22°49′38″。虎门东邻长安镇,西与番禺区隔江相望,南靠大海,北与厚街镇接壤。东北毗连大岭山镇,西北隔东江支流连沙田镇,东南跨海与宝安区相望。面积178.5平方公里。

气候

虎门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31。每年七八月最热,年平均气温超过28P;1月最冷,年平均气温为14.21。虎门属低纬度地区:夏至当日昼长约13小时,冬至当日昼长约10小时,白昼长短两季差异不大。年平均日照市时数为1959.4小时。降水量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446.9毫米。虎门地区濒临南海,终年受海风影响,冬无严霜,夏无酷热,常风均匀,风速不大,(1958年~1986年)年平均风速为1.9米/秒(2级),常风风力2级~3级,4月至5月盛行西南风,其余各月多吹西北风,年平均侵袭和影响虎门的台风数量为3次,一年中7月~8月受台风影响概率最高。

日照

虎门属低纬度地区,“夏至”当日昼长约13小时,“冬至”当日昼长约10小时白昼长短两季差异不大。多年平均日照市时数为1959.4小时,一年当中日照最短时期是 2-4月,为94.1-102.8小时:7月日照时间最长,多年平均值是226.6小时。虎门地区的日照和太阳辐射充足,但季节分布不均,大约与温度的变化规律相似。水稻早造生长期(2月下旬至7月),日照时数约为800小时,太阳辐射约为58千卡/平方厘米。水稻晚造生长期日照时间达1100小时,太阳辐射也比早造多出8.4千卡/平方厘米。

降水

虎门地区降水量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446.9毫米。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是1973年,为2181.9毫米;最少的是1990年,为858.5毫米。一年当中降雨量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总雨量的82%。其中又以6月降水量最大,多年平均值达299.6毫米,1981年6月高达909.1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2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仅24.9厘米。目雨量≥80毫米的暴雨降水,平均每年有2.9天,最多年份达5天。日雨量>150毫米的大暴雨降水,平均每年出现1次,最多年份为2次。1981年7月1日,日降雨量达367.8毫米,其中1小时最大雨量值为84.5毫米。

虎门地区年降水呈“双峰型”分布。主峰一般出现在5月26日至6月15日,期间有大、暴雨降水过程,称为“龙舟水”。表现较为突出的是1959年和1966年。次峰出现在8-9月,称为“白露水”。表现较为突出的是1960年和1973年。“双峰”期间,常伴发洪涝灾害。东莞市水浸镇区往往发生在“龙舟水”盛发时期,但虎门位处江海交汇之地,退水快,较市内低洼埔田地区灾情为轻。

虎门地区濒临南海,终年受海风影响,冬无严霜,夏不酷热,常风均匀,风速不大,多年(1958-1986年)年平均风速1.9米/秒(2级),常风风力2-3级,4月至5月盛行西南风,其余各月多吹西北风。季节风(南、西南)最大风力可达6级,持续时间可达5-6天。历年最大风速35米/秒(12级),每年>8级风的平均日数为1.9天。每年6月至10月受台风(包括热带低压)影响较多。多年平均每年侵袭和影响虎门的台风有3次,一年中7-8月受台风影响几率最高,占全年的64%,其中又以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下旬受台风影响的几率最高,占全年的53%。一年中初次台风影响虎门的时间最早是5月19日,平均出现于7月22日;一年中最迟影响虎门的台风出现在11月8日,平均终于9月9日。

每年9月中旬后,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侵,虎门一带常受影响。时值农历“寒露”节令,故将此时出现的持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23℃的天气过程称为“寒露风”。1959-2000年期间,东莞市(县)共有20年25次出现寒露风天气过程,其中轻度(3-5天)的有19次,中度(6-9天)的有5次,严重(10天以上)的有1次。

虎门镇属于东莞市西南沿海地区,雾日年平均为5-18天。雾日出现几率以每年的1-4月较高,7-8月较低,但全年任何月份都有可能出现雾日。虎门镇每次起雾延续时间往往达3-4小时。“雾起多池鱼”,雾日渔民一网常有5000公斤渔获;但大雾对航运不利,客、货船常因雾大而停航。

地形地貌

虎门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远古时是大海的组成部分,境域内既有山脉和高地,也有岛屿。古东江于此入海,虎门镇大人山脉南伸,散列阻挡,江河运滞物回环沉积,加之南海一日两回型潮汐的作用,日积月累,淤积成陆。虎门之山,层峦叠嶂,幽深峻拔者均集中分布于镇境东北部。高程百米之山,四处可见,尤以怀德村后为多,高者达二三百米以上。镇境中部山丘,有的成群排列,有的零散分布,但高者不超过百米,低者只有二三十米。以山地高程计,镇境东北山峦主峰为大岭山,高535米。西境威远岛主峰老虎山,高148米。南境沙角山高60米。镇中心区内的大人山高103.6米,鹅公山高46米。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后,虎门境内山地面貌改变较大。部分山地被挖平用于修路建房,如沙角村的凤凰山、徐社区的鹅公山、虎门寨社区的纱帽丫山等。境内平原大致分布于白沙、镇口、博涌、金洲、北栅(部分)、大宁一带和太平(镇中心区)等地,中间有多座小山岗分隔而成零散分布状态。上述区域原为虎门水稻等粮食作物的高产稳产区,后为该镇工商业最发达地区。

水文水利

水文

虎门一带海域的海水温度,夏季表层为27.81度~30.09度,底层为21.85度~29.19度,冬季表层为16.77度~18.66度,底层为16.64度~18.61度。因受珠江水系径流影响,珠江口海水盐度年变化大。虎门口海区盐度平均为2.11‰,最高达14‰。向外10米水深的区域,平均盐度为10‰~19‰。珠江口、狮子洋的潮汐,春夏两季多发生于白天,秋冬两季多发生于夜间。虎门属小风区波浪,主要波向为南向,海浪有风浪和涌浪两种。

虎门镇内主要河流多集中在西南部和南部地势较低的地方。大沙河、怀黄河等由北而下,将山区的洪水排入东引河,再经东引河沿线配套的水闸排入大海。境内的河流主要分为东引河系、大沙河系、沙角德隆围河系、沙角河仔涌、路东红石涌等。东引河系主要包括东引运河虎门河段、龙眼新涌、官涌等河流。大沙河系主要包括大沙河、怀大河、大宁南涌、江门涌等河流。沙角德隆围河系主要包括德隆围涌、蚝坦涌、宁洲河、南栅环腰玉带河等河流。

东引河系主要包括东引运河虎门河段、龙眼新涌、官涌等河流。大沙河系主要包括大沙河、怀大河、大宁南涌、江门涌等河流。沙角德隆围河系主要包括德隆围涌、蛀坦涌、宁洲河、南栅环腰玉带河等河流。

水利

1946年3月29日,位于大岭山南的怀德水库动工兴建。工程由虎门人王应榆首侣,东莞明伦堂投资并主持建设,设计库容140万立方米,为当时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水库。1949年冬,完成主体工程,1950年7月建成水。1956 年~1959年,虎门先后建成白坑、鱼岗、芦花坑、花灯、百足地水库等小(1)型、小(2)型水库。1973年,大溪水水库工。至此,虎门共建成蓄水工程34座,总集雨面积41.55平方公里,总库容1950.4万立方米。其中:小(1)型水库5座总库容1584万立方米,小(2)型水库8座,总库容312万立方米;塘坝21座,总库容54.4万立方米。随城市建设发展,部分塘坝工程被填埋,也有部分水库被围截,到2014年,原有的21座塘坝工程仅剩6座,且水面积和箭水量比建成初期大大减少,部分失去原有的功能和效益。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09年虎门镇土地总面积为16654.4公顷。若包括规划期末虎门镇南部路东社区的“填海造地区”面积351.6公顷,则2020年虎门镇的土地总面积为17006.0公顷。全镇土地总面积为16654.4公顷。其中,农用地761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5.71%。建设用地675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53%。其他土地229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6%。

水资源

虎门镇属于东莞市西南部沿海缺水区。多年(1964-2003年)平均降水量1446.9毫米。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是1973年,为2181.9毫米:最少的是1990年,为858.5毫米。雨量虽然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雨量分布呈“双峰型”。主峰出现在6月,俗称“龙舟水”;次峰出现在8月,称“白露水”。镇境内没有崇山峻岭集中汇流,河道规模小。镇内主要河流大部分集中在西南部和南部地势较低的地方。镇境北部、东北部和威运岛较易受早。西南部沿海地带咸田用水量大,如遇干早之年河流流量小,潮水倒灌,沿海地带农田因而缺乏淡水灌溉,人畜饮水困难。1966年建成南北面引淡工程,1970年建成东江引水工程后,引入东江水到虎门,虎门境内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困难问题均得以解决。到1973年,虎门境内共建成蓄水工程34宗,总集用面积41.55平方公里,总水量1950.4万立方米。正常年份基本能保证工农曼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供应。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江引水运河污染严重,不能直接作为生活饮用水。与此同时,随着工商业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虎门的蓄水工程中有一部分塘坝工程被填,也有部分水库被围截,全镇蓄水工程的面积和蓄水量均有所减少。而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量却连年大幅度增长。虎门镇重新陷入用水困难的局面。1999年2月,东莞市中西部供水工程建成,开始向虎门镇供度优质自来水。虎门镇的用水难题得以部分解决。虎门港自来水公司测算,2000年,虎门镇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34万立方米,而日需水量为40万立方米。目供需缺口达6万立方来。

矿产资源

虎门镇已知的矿产资源有黏土、河沙、花岗石等非金属矿,田村狮子山有铁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时期曾经开采过。

行政区划

截止到2023年,虎门镇辖31个社区、1个生活区,镇人民政府驻则徐社区境内,办公地址为虎门大道87号。

政治

参考资料截止2024年7月20日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1年常住人口83.8万人,户籍人口16.8万人。总人口数约110万。

语言

虎门境内主要以粤语(当地称白话)为主,小部分人讲客家话。

宗教信仰

虎门地区的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基督教

经济

综述

2023年前三季度虎门镇地区生产总值为535.02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57亿元,同比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3.56亿元,同比下降0.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59.89亿元,同比增长1.8%。2021年,虎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272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5%;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6.55亿元,同比增长9.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1.94亿元,增长13.1%;税收总额为100.4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9.41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107元。

第一经济

元代以前,虎门一带的农业活动一般仅局限于山边滩头,生产规模较小。元明时期,农民在江海滩涂围垦造田。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虎门人陈益安南(今越南)引进番薯,在家乡推广种植。清乾隆末年虎门一带海盐产量锐减,盐业比较种植业利益降低,清廷遂下令虎门一带盐场“裁盐改稻”,继而修基筑围,蓄淡冲咸,原来的盐民改为从事农耕。农业迅速上升为主导产业。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推行“屯田养兵”政策,虎门沿海口市河滩均开展围垦,招募佃农耕种,农田面积迅速扩大,虎门因而成为莞邑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至清朝末年,虎门(太平)发展成为东莞市三大商品集散地之一,大宗输出水草、谷米、禽蛋、油鸭番薯、芋头等农副产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合作化,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从私有制转为集体所有制,个体生产逐渐被集体化生产取代。

虎门镇农业产业规模经营,1996年建立起2400公顷的永久性农田保护区,形成粮食种植、蔬菜种植、水果种植和水产养殖面积各1万亩的大农业整体布局。2023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57亿元,同比增长5.2%。

第二产业

1978年9月15日,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虎门正式投产此后,虎门从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开始,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工业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工业产品种类也不断丰富。

2014年,虎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6.4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42.9亿元,规模以上服装产业增加值 50亿元,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20亿元,工业企业及工业个体工商户总数11733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92家,超过10亿元的大型工业企业有6家,其中有3家属于外资企业。是年,全镇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配套完善的产业链条、成熟发达的市场体系,成为以女装、童装、休闲服装为特色的中国服装服饰名城。

2023年前三季度虎门镇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3.56亿元,同比下降0.3%。2023年前三季度,虎门镇规上工业增加值164.74亿元,同比下降4.5%。其中,电子信息业增加值51.5亿元,同比增长11.3%。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加值21.3亿元,同比下降4.7%。

第三产业

1984年,虎门商业形成不同特色的商业街,商场、商店、饭店、酒楼、发廊、时装店等遍布大小街道。80 年代中期以后,虎门的服装贸易,带动相关的服饰配料鞋业、农副产品、水果等市场。1993年,虎门镇第三产业增加值2.34亿元,其中,第一层次约占 90%,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约占 3%,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公路航道养护业:第三层次约占 7%,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2023年前三季度虎门镇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59.89亿元,同比增长1.8%。2023年前三季度,虎门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15亿元,同比增长3.4%。批发业销售额204.27亿元,下降2.4%。零售业销售额149.62亿元,下降0.2%。住宿业营业额2.54亿元,增长11.5%。餐饮业营业额29.72亿元,增长12.4%。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截止2021年底,虎门镇省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达21家。已获得国家级孵化器认定1家、省级孵化器认定2家,149家企业获得高企认定,全镇高企总数达341家,总量居全市第6。2021年底,虎门镇专利授权量3542件:发明专利83件、实用型专利2280件、外观专利1179件。2011-2020 年专利拥有量7846件:发明专利382件、实用型专利5185件、外观专利2279件。

卫生健康

截止2021年底,虎门镇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36家。其中医院8家,包含市三级甲等医院1家,二级甲等医院2家,民营医院5家。基层医疗机构328家。全镇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778人,其中高级职称332人,中级职称385人。全镇医院共有病床2427张。共有省级重点诊疗科目4个,市级重点诊疗科目8个。2021 年诊疗总人数47.2万人次。

虎门镇投入超2.66亿元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推进虎门医院住院楼和专家楼建设,推动虎门中医院成功创建为二甲中医院,提升了医疗卫生水平。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特困供养、残疾人福利等基本保障资金超1700万元。投入1100多万元实现了“民生微心愿”2270宗、“民生微实事”51项,500多件民生实事。在全市率先实现户籍内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全覆盖。落实东西部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工作,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顺利开展结对。

文化事业

截止2021年底,虎门镇有文化站1个,公共图书馆28个,文化广场28个,电影放映单位11个,网吧100间,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50.9万平方米。电影放映205场次,观众3.98万人次。2021年《东莞日报,虎门》发行104期,其中94期每期印发量为19700份,另外10期每期印发量为25700份。

2023年进一步打造了大宁县、赤岗和南栅三个示范点。还将大宁社区打造成特色精品村文化示范点,开展飘色巡游、粤剧折子戏巡演等传统文化活动,以文化赋能美丽乡村建设。建成2个城市阅读驿站、5个绘本馆、2个“城中村”文化服务点,培育4个共享文化空间等一批城乡文化“微地标”。在文化艺术公益供给方面,开展各类文艺活动500场次,惠及群众50多万人次。

教育事业

截止2021年底,虎门镇共有幼儿园104所,比上年增加3所。其中,镇办2所,社区集体办17所,驻军部队办1所,民办园84所。共有省、市一级幼儿园45所。全镇共有小学26所,在校学生5808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虎门镇户籍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全镇有初中12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初中在校学生共15019人,户籍适龄少年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毕业生升学率为99.08%。全镇高中阶段学校有5所,在校学生11891人。其中市直属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2727人。民办高中1所,在校生1563人。民办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高中阶段学生1063人。中职类学校2所。其中市直属学校1所,在校学生3536人。民办中职学校1所,在校学生3002人。东莞市户籍初中毕业生1515人,升入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4074人。东莞市市户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全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

虎门镇2021年建成启用博涌小学新校、怀德小学新建教学楼,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4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1890个。新增15所市级平安校园,改造完成教室照明设备650间。

交通

综述

虎门在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的环抱之中,与广州南站沙自贸区经虎门大桥一桥相连,是东莞唯一集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地铁、高速公路与粤港澳海上航线于一体的区域性交通枢纽。虎门有6条轨道交通京港高速铁路深茂铁路,赣深高铁支线,穗深城际轨道,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中虎龙城际轨道)经过并设立10个站场,有4条高速公路(广深、广深沿江、潮莞、莞佛)经过并设立6个出入口。在虎门,90分钟内可直达粤港澳大湾区5大机场,60分钟内可通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港口,经京港高铁17分钟直达广州市深圳市,38分钟直达香港西九龙站,经港澳客运码头直达香港、澳门,可以高速对接世界的陆海空交通体系。

公路

1930年5月建成莞(城)太(平)公路,1934年3月建成宝(山)太(平)公路太平段,1937年11月建成广(州)虎(门)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在高标准改造扩建境内国道干线和省道干线公路的同时,修筑镇至村、村至村之间的乡村公路,形成并不断完善沟通全镇城乡、晴雨可通的高等级公路交通网络。至2014年,境内有省道S256 线虎门段、省道S358线虎门段2条省道干线公路,常(平)虎(门)、广深沿江(广州一东莞市一深圳)、广深珠(广州市一深圳一珠海市)3条高速公路和专用公路、乡村公路等 40 余条。虎门镇境内有4条高速公路(广深、广深沿江、潮莞、莞佛)经过并设立6个出入口。

铁路

2005年12月18日,广深港高速铁路广深段正式动工兴建。2011年12月26日,广深港高铁广深段开通。其中,虎门站位于省道s256线虎门白沙段东侧300米处长 100多米,宽40多米,共3层,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车站站台雨棚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车站一层为设备房与售票大厅,二层为候车室,三层是站厅、站台和6车道的火车轨道。站台离地面18米左右,是东莞唯一的“空中火车站”。车站还设有升降电梯及滚动电梯,方便市民上下乘车或出站。2014年,经高铁虎门站的线路共有12条分别为:从虎门至深圳市北、广州市南、潮汕地区、长沙南、桂林北、南宁东、武汉、郑州东、南昌西、宜昌东、西安北、北京西站,每日共开出161班列车。2014年,共发送旅客262.58万人次,到达旅客207.54万人次。

公共交通

截止2022年,虎门有6条轨道交通京港高速铁路深茂铁路,赣深高铁支线,穗深城际轨道,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中虎龙城际轨道)经过并设立10个站场。

航运

虎门港澳码头、宏业货柜码头和正在规划建设的被国务院批准为一类口岸的沙角河仔港,通航广州市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华南地区诸港。

文化

饮食文化

虎门镇当地居民喜煲老火靓汤,早晚常去茶楼“饮茶”“吃菜”,尤其是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亲人团聚的日子,多数到茶楼聚餐。虎门镇特色美食主要以海鲜为主,有虎门林旁粽、虎门蟹饼、清蒸奄仔蟹等美食,其中林旁粽是使用林旁编织粽壳,经过七八个小时的蒸煮而成,寓意着吉祥美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

虎门镇共有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刘姓毫火针疗法、白沙油鸭制作技艺、节马传说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次鸦片战争民间故事、方氏正骨、林旁粽制作技艺、新湾渔网编织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

虎门镇也有多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4处、市级4处,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蒋光故居、东莞村头遗址为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陈益家族墓、郑氏大宗祠、虎门医院旧址、朱执信纪念碑为省级物质文化遗产,市级物质文化遗产有礼屏公祠、逆水流龟村堡、郑瑜墓、郭真人古庙。另外还有王氏大宗祠、玉虚古庙、何俊夫妇合葬墓、石洞知青房、东方五眼井、广东水师提督署古井等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景点

综述

虎门镇两大独有的旅游资源品牌:以竹山公园为主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以服装产业所带动的商贸旅游资源。其中,第一次鸦片战争遗址历史文化景区包括,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海战馆、威远炮台、沙角炮台。

威远炮台

威远县炮台旧址位于珠江入海口东岸威远岛(旧称亚娘鞋岛)临江最险要处,包括威远、镇远、靖远县、南山顶、蛇头湾、定洋诸炮台,属于虎门要塞的第二道防线,为广州海路险隘关防。

沙角炮台

沙角炮台位于位于虎门镇沙角山顶,始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为虎门海防的重要防御设施,也是鸦片战争的古战场。炮台长139米,有11个炮洞,配备大小铁炮11门。沙角炮台与大角炮台共同构成虎门海防的第一重门户。1841年,英军偷袭沙角和大角炮台,炮台遭到破坏。经修复后,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角炮台已开放的景点有沙角缴烟码头广场、濒海台、临高台、节兵义坟、节马与陈连升塑像、捕鱼台等,另有《禁毒大风暴展览》《科技探索展览》《战舰航模展览》及大型游泳场。

虎门海战博物馆

海战博物馆基本陈列是《鸦片战争》陈列展览,是经过改造升级后的一个全新展览。展示面积4967平方米,展线全长约950米,展示文物达1500多件(套),历史图照1310幅,油画、工笔画等艺术品约120幅,高科技、信息化项目10余项。展览由七个部分组成,以全新视角展示鸦片战争这一反映中国历史转折的重大历史事件。改造升级后的海战博物馆于2016年12月8日正式免费向观众开放。

虎门石洞森林公园

虎门石洞森林公园位于东莞市南部,珠江口的东北部,正处于珠江三角洲开发区的中心地带。北邻厚街镇,与莞城街道相对,南接虎门、长安镇,与深圳市相望。地貌属低山、丘陵,整个地势东北部偏高,西北部偏低。公园内山塘、水库较多,总共有九座,面积为93.6公顷。面积较大的有中部的怀德水库和大溪水库,东部的大沥水库,人文景观丰富,有观音庙、八仙庙、东莞城墙、佛像、隐洞、隐泉等。

虎门大桥

虎门大桥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悬索桥,被誉为“世界第一跨”,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中部,跨越珠江干流狮子洋出海航道。虎门大桥全长15.76公里,主跨888米,双向六车道,桥下通航净空60米。1997年6月通车后,大桥连接了虎门和南沙,成为珠江两岸及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深圳、珠海市等地的重要交通枢纽。

获得荣誉

著名人物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南方日报|东莞虎门:借力乡村振兴擦亮文旅名片.南方网.2024-07-30

中国东莞虎门镇栏目.东莞市人民政府.2024-03-19

行政区划.国家统计局.2024-07-30

东莞·虎门.东莞市人民政府.2024-08-09

虎门概况.东莞市人民政府.2025-05-13

向新力”特刊|虎门:破题聚力扬风帆 经济强镇再启航.东莞时间网.2024-08-02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523899.邮编库.2024-08-17

行政区划.东莞市人民政府.2024-08-18

..2024-08-18

虎门镇 .中国小康网.2024-08-17

虎门概况.东莞市人民政府.2025-04-24

行政区划.东莞市人民政府.2025-06-14

东莞人文地图 | 制造业名镇—虎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2024-07-30

虎门镇.东莞市人民政府.2024-08-17

「这就是中国纺织」虎门:大湾区时尚新地标的崛起之路.中国纺织杂志.2024-03-19

虎门镇202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东莞市人民政府.2024-03-19

虎门位居第五名!全国百强镇排名榜发布.南方+.2024-07-21

2023世界服装大会在东莞举行:“时尚潮 东莞造”如何圈粉世界.澎湃新闻.2024-07-21

中国东莞虎门镇栏目.东莞市人民政府.2024-07-20

国际禁毒日 | 林则徐虎门销烟: “誓与此事相始终”.澎湃新闻.2024-07-21

东莞市虎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10-2020).东莞市自然资源局.2024-07-21

行政区划.东莞市人民政府.2025-05-17

蒋亚军.东莞市虎门镇人民政府.2024-07-21

吴庆球.东莞市人民政府.2024-07-21

组织机构.东莞市虎门镇人民政府.2024-07-22

虎门镇2023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东莞市人民政府.2024-08-17

..2024-08-19

虎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助力高质量发展.东莞理工学院.2024-07-21

2021年虎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虎门镇官网.2024-08-01

东莞虎门:深挖历史塑精品 文化赋能促发展.百家号.2024-07-21

地理优势.虎门会展网.2024-08-13

虎门不断整合和提升旅游资源 从“过境游”到“过夜游”.东莞阳光网.2024-08-02

跟着《寻味东莞》逐一打卡虎门美食吧!.南方网.2024-08-01

虎门满街都是历史!你身边的“非遗”知多少? .微信公众平台.2024-08-19

虎门镇整合旅游要素,提高旅客逗留的时间.南方+.2024-08-02

虎门炮台旧址:尊尊古炮诉说斑驳历史,座座寨墙见证爱国情怀.腾讯网.2024-07-21

广东东莞升级海战博物馆 展现鸦片战争历史 .搜狐网.2024-08-18

2024年全国小城镇综合实力评价报告(500强镇)发布.中国工业新闻网.2025-06-20

全国镇域投资竞争力500强榜单出炉,四川上榜11个.新浪财经.2025-04-28

重磅:2024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出炉!昆山市玉山镇持续领跑全国.凤凰财经.2025-03-19

2024乡镇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在湖南长沙举行全国百强镇名单揭晓.中国网.2025-04-04

东莞28个镇荣登“2024镇域经济全国500强” .东莞市人民政府.2024-08-17

全国千强镇公布,东莞28个镇全部上榜.南方网.2024-07-30

2023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百强名单发布.中国政务网.2024-07-30

镇域经济500强出炉!东莞28个镇街全入围,前十占二.腾讯网.2024-07-21

东莞15镇入选2022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前100名.腾讯网.2024-07-21

2021综合竞争力百强镇发布.chinadaily.com.cn.2025-03-27

全国“村晚”示范点名单出炉!文旅部刚刚公布.滨州网.2024-07-30

东莞15个镇上榜!2021年度全国百强镇名单出炉!.澎湃新闻.2024-07-30

人民日报重磅发布!2019全国千强镇出炉!东莞15个镇进Top100!.彭拜新闻.2024-07-30

2018年国家卫生城市名单出炉 你的家乡上榜了没?.央视网.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