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族

琉球族,又称琉球人、琉球民族( りゅうきゅうみんぞく),按所生活地域的不同划分,又可分别称为冲绳人、先岛人和奄美人,海外多称为冲绳人(うちなーんちゅー)。是日本琉球群岛的原住民族,为日本第二大民族群体,在历史上则深受中华文明影响并于明清时期长期为中国藩属。琉球族主要分布于琉球群岛,部分人生活在日本本土、中国台湾以及其他海外地区(如美国夏威夷、巴西等地)。截至2023年1月1日,冲绳县总人口为1485526人,但目前日本的国势调查中不单独统计琉球民族人口数量,海外琉球族的人口数也难以确知,尚无法精确统计琉球族人口数。琉球族有本民族语言琉球语,但现已处于濒危状态,大部分琉球人日常使用的是标准日本语和日语冲绳方言。

关于琉球族的起源,目前有多种说法。有不少学者主张琉球人是古代中国百越的后代,还有学者认为他们与印度尼西亚原住民同源。而日本学者大多支持“日琉同祖”说,认为琉球人与日本人同源。可以确定的是,琉球群岛在距今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活动。琉球族的族源可能部分来自绳文人。在公元8世纪前后,琉球王国原始社会步入早期的氏族社会时代,由按司统治着各自的地域。公元10-12世纪,琉球族开始建立国家,以琉球本岛为中心,形成了史称“天孙王朝”“舜天王朝”和“英祖王朝”的早期国家,并存有按司筑城割据的小国。14世纪,王朝遗风易尽,一分为三,史称 “三山时代”,即“中山国”“山北国”“山南国”,且三国陆续始向中国大明进行朝贡,成为中华藩属,深受中华文明影响。后政权辗转,直至1429年,尚巴志王统一琉球王国,开创第一尚氏王朝,又经历了第二尚氏王朝,此时为琉球的繁荣发展时期。1609年,琉球受到了萨摩藩岛津氏的侵略,沦为萨摩藩的附庸国,同时维系着与明清政府宗藩关系。1871年,日本在国内推行废藩置县,将琉球王国变为了日本的琉球藩,1879年,日本发布“琉球处分”宣布废琉球藩为冲绳县。在太平洋战争中冲绳县成为战场,战后被美国“托管”,1971年美日私自签订《冲绳返还协定》,次年5月冲绳施政权被美国移交给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美国将冲绳县“交还”日本之后,琉球族中出现多个社会活动团体,对冲绳归属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并引发了一系列独立运动。

琉球族以农业发展为主,种植甘蔗、水稻等农产品,手工业漆器和染织技术高超。琉球族文化整体受中国影响和熏陶极大,同时吸纳日本本土文化,官方文书使用汉语和日语,汉诗、书法、绘画盛极一时。宗教信仰同样具有折中调和的特点,包括琉球神道教、佛教和道教,其中琉球神道教以自然崇拜和祖灵崇拜为主,祭祀活动十分盛行。尽管如此,琉球族文化也保留着自己的特色,三线是常用乐器,琉歌和琉球舞蹈历史悠长,形式丰富,深受大众喜欢。琉球族有本土的节日习俗,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首里节、那霸大绳拔河赛等,蕴含深厚的地域色彩。

族称由来

琉球(日语:琉球/りゅうきゅう)的名字,来源中文名称“琉”,在日语中发音为“Ryuukyuu”。在冲绳语中,发音为"Duuchuu"。该称呼最早出现是在公元6世纪中后期,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即琉球群岛地域)时,见岛屿成串散落在海面,朱宽便描述道:“万涛间远而望之,蟠旋蜿延,若虬浮水中”,遂将其取名“流虬”。唐朝编隋书时,因“虬”意为小龙,为避帝王龙讳,将该地更名为“流求国”。至元朝年间,世祖改“流求”为“琉求”,有视其为宝之意。到了公元14世纪的明朝洪武年间,琉球王国被纳入中国的朝贡体系,成为大明藩属国之一,明朝诏书中又将其正式定名为“琉球”。

族源

神话传说

琉球国史《中山世鉴》记载:“盖我朝开辟,天神阿摩美久筑之,然后桓山石草木,次生人是称天孙氏矣。次艺五谷,始有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五伦也。”阿摩美久神开辟了琉球一地,并送下天帝御子男女二人。两人虽无阴阳结合,但并列而居,以往来之风为缘,生下了三男二女。长男是国王天孙氏, 次男是诸侯,三男是农民,长女是闻得大君,次女是巫师, “三男二女”创造了琉球王国后世繁衍生息的一 切。

作为建国和建岛之神,阿摩美久登陆久高岛后,开始通过种草种树来建设琉球民族。在仍然一无所有的久高岛上,奄美清用随身携带的一根叫做岛古石的棍子从天上取土、石头、草等来建造岛屿,而她在琉球各地创建了七个圣地,称为“七岳”,分别为国头村边土的安须森御岳、今归仁城的蒲葵御岳、知念村的斋场御岳、玉城村的薮萨御岳、玉城城的雨粒天次御岳、久高岛的胡摩御岳和首里城的首里森御岳。

学术研究

关于琉球族的来历,其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或是大和民族的一个分支等问题在目前学术界上尚存争议。

百越说

部分学者认为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百越族中的一个分支,曾迁居到琉球南部岛屿,从而形成琉球一族。早在南北朝以前成书的《越绝书》中就记载,百越分为“内越”和“外越”两支。秦朝灭亡六国之后,独外越不服,乘船避难于海上。秦始皇不得不调天下罪人赴东海,防备外越。由于秦朝的防备极其严厉,外越只能出海另谋生路。以此为依据,不少学者分析东海外越中的一部分可能到达台湾岛、琉球和日本九州岛南部,成为台湾原住民、琉球族和大和族的祖先。

“日琉同祖”论

古人类考据

关于史前时代琉球群岛的历史,由于文字的缺失,现已无法考证,但考古学家发现琉球群岛在史前时代已经出现了人类。地质学研究表明,在距今约300~2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冰期时代,琉球群岛与亚洲大陆相连,在动物移居可能的情况下,琉球群岛的人类祖先可能在这一时期从亚洲大陆迁居而来。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者陆续在冲绳岛南部发现人骨化石,其中在奥武山洞穴中出土的“山下洞人”的化石是至今琉球群岛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遗骨,距今约32000年。此外,1967年,在具志头村(今八重濑町)又发现了距今18000年的港川人遗骨。琉球群岛的古人类化石以冲绳岛为中心,在久米岛、伊江岛、宫古岛皆有分布。结合这些古人类学研究,一些日本学者认为旧石器时代末期就开始活动的绳文人,被后来迁入日本的弥生人部分赶到琉球等地,琉球族的族源中有重要一部分就是绳文人。

根据现代生物技术的比对,学者们也发现琉球人与日本人的亲缘关系密切,都保留着阿伊努人的生物学遗传特征,但是北琉球人与南琉球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北琉球人群与阿伊努人的亲缘关系更为密切,而南琉球人的祖先与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原住民族的亲缘关系密切。

历史文化追溯

日本学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普遍认为琉球民族来自日本列岛,为日本人的一个分支,主张“日琉同祖论”。其主要论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日本僧人撰写的《镇西琉球记》和曲亭马琴所著的日本小说《椿说弓张月》中,提到了日本人源为朝(镇西八郎)在保元之乱后逃亡琉球的故事。琉球王国摄政羽地朝秀(向象贤)所编撰的《中山世鉴》中有关于日本人源为朝在“保元之乱”后于1165年逃亡至琉球群岛,与当地女子生下一子,名为尊敦,后来尊敦成为舜天王朝始祖的记载。

羽地朝秀于1673年3月就任时的“仕置书”中写有关于琉球人祖先来自日本的论述,他认为琉球语中的天地日月和鸟兽草木等固有名词与日语相通,语言不通主要是由于地理上相互远离,交通不便,但琉球人德祖先都来自日本列岛

1719年,新井白石在《南岛志》中也提出了“日琉同祖论”的说法。新井白石认为中国古代文献《山海经》中提到的“南倭”指的是琉球王国人,所以琉球人系“倭人”的一支,并以一些琉球的歌谣和古语进行论证。

印尼说

一种较冷门的说法是:上古时代的琉球人来自印度尼西亚,经过吕宋岛台湾岛而到达琉球群岛,并及于日本南九州。不过这种说法也具有一定的人类学证据,即南琉球人的祖先与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原住民族的亲缘关系密切。

历史沿革

按司时代

在公元8世纪前后,琉球出现了农耕文化的痕迹,逐渐从原始社会步入早期的氏族社会时代,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这一时期琉球族内出现了被称为“按司”的地方豪绅,统治着各自的地域,此时进入到按司割据时代,但尚未形成国家。

在公元10-12世纪,琉球族开始建立国家。这一时期以琉球本岛为中心,琉球族形成了史称“天孙王朝”“舜天王朝”和“英祖王朝”的早期国家,并存有按司筑城割据的小国。根据《中山世鉴》记载,“天帝子生三男二女。长男为天孙氏,国君始也。”可见,天孙王朝带有浓厚的中国神话色彩,但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其真实性无从考证。1174年起,天孙氏二十五纪之裔孙德微治国无道,政权被臣子利勇夺取,又各方按司手执兵权,争雄不息,四方骚乱,所以冲绳岛浦添地区按司尊敦“倡义起兵,以讨利勇”,受到了琉球族人的爱戴。1187年,尊敦即位,统一全国,建立了舜天王朝。1253年,琉球王国瘟疫大发,人民饥荒频加,第三代国王义本接受天意,以德退位,将王位禅让于摄关政治英祖。英祖即位后,称作英祖王,自此琉球族进入到英祖王朝时代。

三山时代

14世纪上半叶,英祖王朝传至第四代玉城时,由于玉城王贪酒色、怠于政务,中央政权的统治力日渐衰弱,地方豪族群雄争霸,出现了“三足鼎立”局面。1322年,羽地按司怕尼芝在琉球北部建立“北山王国”,其势力范围涉及到琉球群岛东北部奄美群岛的部分岛屿;1337年,大里按司在琉球本岛南部建立“山南王国”;1349 年,英祖王朝第五代国王西威病逝后,诸按司废世子,推举浦添按司察度为王,1350年,察度即位后称中山王,建立了“中山王国”。自此,琉球王国进入到三山时代。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杨载向琉球三国发布诏谕,中山王察度派弟泰期出使明朝,向中国纳贡称臣,得到皇帝恩准。1383年,山南王、山北王也相继接受明朝的册封,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从此,琉球与中国形成了长达500多年的宗藩关系。两族逐渐加深交流来往,琉球大力发展与大陆贸易,还派学生到明朝最高学府“国子监”进修,而明朝除派册封使外,还给予琉球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才方面的大力支持,促进了琉球族的飞速发展。

琉球王国

第一尚氏王朝

14世纪末期,察度王病逝,世子武宁即位,但他荒淫无度,民众怨声极大。佐敷按司之子尚巴志王继承父业,日夜操练兵马,于1406年起兵讨伐,推翻了武宁的统治,在诸按司的支持下,巴志奉其父尚思绍王为中山王,自己辅佐父王办理朝政。巴志于1416年和1429年分别征服了山北国和山南国,结束了持续一百多年的三山时代,统一了琉球族内部。1430年,巴志将琉球统一一事上表明朝,得到了朱瞻基的肯定,被赏赐“尚”姓。尚巴志建都首里,成为琉球王国的第一代国王。自此,琉球族进入到“第一尚氏王朝”时代。

第二尚氏王朝

1469年,琉球发生内乱,尚德王被杀,第一尚氏王朝灭亡。1470年,内间金丸被群臣推举为君,并于1471年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报告“父丧”。1472年明朝使臣册封内间金丸为尚圆王,进入到史称“第二尚氏王朝”的时代。第二代国王尚真统治时期(1478年-1525年)琉球贸易发达,国力昌盛,先后征服了八重山、与那国等岛,确定了北起喜界岛奄美大岛,南至宫古、八重山群岛的疆界,即“三省并三十六岛”,将势力扩张到整个琉球群岛。同时,尚真王确立了琉球王国政治经济学体制,完善国家系统,积极与中国、朝鲜等国来往贸易,在文化教育上也主动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因此,这个时期是琉球族的稳定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皆处于黄金一代。

萨摩藩侵略

1591年日本将军丰臣秀吉用兵朝鲜,派萨摩藩主岛津氏到琉球征送饷粮,被琉球王拒绝;后又再三劝琉球朝日,琉球国王不从。1609年,岛津家派兵入侵琉球,俘虏了琉球国王尚宁王,将其囚禁日本两年,强迫琉球向日本进贡,并侵占了琉球北部岛屿。萨摩藩为了在与明朝的贸易中牟取更多利润,命令琉球王国继续向中国朝贡,受中国册封,而部分的朝贡贸易则受其控制。琉球国王因国小力弱,害怕亡国,只有一方面向日本的萨摩藩入贡,另一方面向中国朝贡,因此形成了“两属”地位。萨摩藩为了从琉球对华贸易中获取利益,且畏惧中国向其问罪,极力隐瞒着侵琉的实情,而琉球既害怕惹怒日本,又惧怕中国因此断绝双方的贸易来往,也掩盖了事实真相。

日本吞并

19世纪后期,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增强,企图独霸琉球。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推行“废藩置县”的行政改革,1872年10月,强制废除琉球王国,设置 “琉球藩”,迈出了吞并琉球群岛的第一步。日本政府为了使吞并琉球群岛正当化,以琉球船员被台湾原住民杀害的“牡丹社事件”为借口向中国清政府交涉,以示日本对琉球群岛的主权,但两方均未谈妥。1874年2月,日本政府决定出兵入侵台湾。1874年10月31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了《中日台湾事件专约》(又称北京专约),承认日本出兵入侵台湾为“保民义举”,为日本正式吞并琉球群岛提供了充分的借口。1875年7月24日,日本明治政府强迫琉球王国断绝了与清代的宗藩关系。1879年3月11日,日本宣布废除“琉球藩”,设立“冲绳县”,强行将琉球群岛纳入日本版图。期间,中国清政府表示强烈不满,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跟交涉。随后的1880年、1882年清政府都与日本政府进行琉球领土划分的谈判,但都未能达成协议。不仅如此,琉球王国还秘密派遣请愿团赴中国陈情乞师,希望中国能干涉日本的行为,阻止日本吞并琉球,但是由于清朝廷对于日本吞并琉球的历史影响认识不足,处处被动,任人摆布,最后只能将琉球“拱手让人”。

美国占领

1943年11月,在开罗会议上,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跟中华民国领袖蒋介石谈判。此时交涉了冲绳县归属问题,同意“冲绳由国际托管”。1945年3月23日,美国开始进攻冲绳岛,史称“冲绳岛战役”。冲绳本岛守将牛岛满命令日军顽强抵抗,战事持续将近三个月,约8000人投降,平民伤亡惨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琉球群岛事实上被美国军队占领。1946年2月2日,美军宣布对琉球群岛实施军事管理。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美苏冷战中,美国出于遏制中、苏的战略考虑开始扶持日本。1952年2月10日,美国将吐噶喇列岛“归还”给日本。1953年12月25日,美国又将奄美群岛“归还”给日本。1972年5月15日,根据“美国与日本国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协定”,美国将琉球群岛的施政权“归还”给日本。日本恢复了对琉球群岛的统治。

“归还”日本与琉球独立运动

早在1941年,在台琉球人喜友名嗣正(喜友名嗣正)就创立了支持琉球独立的组织“琉球革命同志会”。自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琉球社会对归属问题呈现出主张琉球归属日本、归属中国、谋求独立等不同倾向。战后琉球出现多个社会活动团体,对琉球归属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琉球民众的不同诉求。在20世纪70年代,美日达成“冲绳返还协定”时,许多琉球民众坚决反对,强调应先将行政权交还琉球人民,由琉球人民决定琉球未来的前途与命运,甚至还组团到台湾向蒋介石哭诉陈情。然而,当“冲绳返还”日本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日本同化政策的实施,琉球独立运动出现变化。20世纪80年代,在琉球的工会与知识界之间出现了“自立论”的讨论,提出了冲绳“自治县”或“自治州” 等构想,还制定了各种版本的“宪法”。到了90年代,琉球更首度出现了官、民共同推动的“自立”运动。自此以后,谋求“冲绳自立”成为冲绳社会的主流意识。许多琉球人认为自己与日本本土人存在着明显区别,把日本本土人称为“大和人”(ヤマトゥンチュ)或“内地人”(ナイチャー)。近年来,关于琉球民族的争议频发,2008年和2018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和联合国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建议日本政府承认琉球人为原住民。2022年5月15日,日本政府和冲绳县政府在东京和冲绳共同举办“冲绳回归50周年”纪念活动。但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不力以及驻日美军在冲绳的劣迹等,不少琉球族人对于这样的纪念活动表达了抗议。

人口与分布

分布环境与人口数量

琉球族是琉球群岛的土著民族,为现今日本第二大民族,按其所生活地域的不同划分,分别称为冲绳人、先岛人和奄美人,海外多称为冲绳人。其主要分布于琉球群岛,另有部分人生活在日本本土、中国台湾以及其他海外地区(美国夏威夷王国、巴西、秘鲁菲律宾等),在夏威夷还形成了“冲绳村”。琉球群岛呈弧状分布在中国台湾岛东北方向与日本九州岛西南方向之间,北与日本的大隅群岛和九州岛隔海相连。其由五个岛群构成,在地理分布上由北向南分别是吐噶喇列岛、奄美群岛(今冲绳县和鹿儿岛县)、琉球诸岛(包括庆良间诸岛)、大东诸岛先岛诸岛(包括宫古列岛和八重山群岛)。

截至2023年1月1日,冲绳县总人口为1485526人,但目前日本的国势调查中,并无所谓“琉球人”或“琉球民族”之类的统计项目存在,大小族群都尽量统称为日本民族;另外,日本的冲绳县人民籍贯很多,居住在此也不等同于所谓“琉球人”或“琉球民族”。而海外的琉球族人口也难以确定,因此,尚无法精确测定琉球族人口数量。

民族长寿

冲绳岛一直有“世界长寿之岛”的美誉,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为81.8岁。琉球人能够长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在饮食方面,琉球王国的传统饮食包括番薯、绿叶蔬菜、天然谷物、鱼肉、猪肉和豆制品,此类饮食中富含抗氧化成分,且仅含有微量的脂肪和农药等促老化成分;当地人喜爱吃长茎葡萄蕨藻和水云等海藻类食物,这些食物中富含丰富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具有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的作用。此外,琉球有一句谚语叫“哈喏哈叱卟”,意思是 “只吃八分饱”。琉球人认为,每餐都吃得“恰到好处”才能延长寿命。

在生活方面,由于冲绳县不是发达的工业商业区,当地人的生活节奏轻松缓慢,热爱锻炼,心态积极乐观,身心素质极高。另外,琉球人信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尤其他们面对死亡时不恐惧,相信人死后只是去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存,因而更加关注当下的生活,充实人生,也对形成长寿群体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环境。

语言文字

语言

琉球王国族拥有民族语言琉球语,其根据地理位置分为北琉球方言和南琉球方言,北琉球方言包括:奄美方言、冲永良部与论冲绳北部诸方言、冲绳方言,南琉球方言包括:宫古方言、八重山方言、与那国方言,可见琉球方言被分为六个方言岛,各类方言下又分为若干个下级方言。因而,琉球方言之间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互相难以沟通。

1879年,琉球王国被日本强行吞并后,日本政府在琉球群岛强力推行同化政策,强迫当地人使用标准日语;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冲绳县处于美国军队统治之下,推广英语教育,这也导致了一些琉球人出于反抗美军占领的心理或去日本本土工作的需要,自发地掀起了推广使用标准日语的运动;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日语逐渐成为琉球群岛的官方语言,甚至使用琉球语的人们产生了落后意识和自卑心理。因此,目前只有一些老年人会说琉球语,年轻人主要使用标准日语或冲绳日语,使传统的琉球语面临着消亡的危机。2009年2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琉球语中的冲绳县方言、国头方言、奄美方言、宫古方言、八重山方言和与那国方言指定为濒临灭绝的语言。

文字

琉球王国族在古代未有自创的文字,在汉字和日语假名传入琉球之前,琉球族长期使用结绳记事。佛僧禅鉴1265年到琉球传播佛教,被认为是琉球接触文字的开端。14世纪开始由于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琉球文言文逐渐兴盛,许多重要文献都是用汉字撰写,如《球阳》《历代宝案》《指南广义》等;同时,琉球又从日本文明吸收了日本假名。从此,在统一的琉球王国时期,琉球一直使用汉字和假名来书写记事。目前已经发现1494年以后用文字书写、雕刻的墓志铭、金石碑文以及辞令文书都可以佐证。琉球王国官方文书主要有三种文字形式:汉字、假名、汉字假名混排。(另一说法是琉球族有自己的文字,但未能延续下来)而到19世纪起,琉球主要受到日本统治,并且日本实行同化政策,促进了琉球族“大和化”,因而如今的琉球人主要使用日语来进行书写。

宗教信仰

琉球神道教

琉球神道教是一种多神教,以自然崇拜、祖灵崇拜、大成神信仰为基础。琉球神道教直到琉球王朝时,才被广泛相信,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变成了流传到特定地区的民间信仰,如绳本岛、岛群岛和奄美群岛

信仰崇拜

神灵崇拜

在琉球神道教中,神灵分为“来访神灵”和“守护神”两种。据说“来访神灵”来自东部神灵“Nirai Kanai”的土地,因此与琉球神道教有关的地方通常位于岛的东侧。另外,“守护神”是指居住在村子里的祖先灵魂。据说活着的灵魂在死后会传给“Nirai Kanai”,并经过“三十三周年忌”后,灵魂会得到净化,成为他们直系亲属的守护神。

此外,琉球人认为大自然是具有灵气的,会降灾赐福于人,常以石或树木作为神的载体来膜拜。在诸使臣的使录中,提及最多的就是琉球 “以石为神” 的风俗。人们祈愿的石头必须是处于深山中,且不易被人搬动或造型怪异,在祈愿时,需要在石前设香烛、熏炉,供奉三牲果品。

祝女崇拜

琉球王国民间“巫”影响深远,百姓深信“巫”能通过某些神秘的仪式与神界通灵,并操控人世间的一切。琉球巫祝一般为女性,称作“祝女”(神女),无论是高级祝女还是地方祝女,一般都是由中央或地方的男性统治者的女性亲属(姐妹或妻子)担任,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社会地位极高。祝女巫的职能,大则关乎国家安全、内忧外患,小则关系百姓疾苦,涉及到琉球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琉球人对祝女十分崇敬,他们生病时通过祝女向神祈祷,以祈求消除疾病;在造屋建房时,必须由祝女祈愿建筑工事顺利;祝女还与农耕、渔获等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民众相信祝女的祭祀活动对农业丰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神谱体系

参考资料:

祭祀活动

琉球王国族的宗教信仰十分盛行,祭祀活动非常频繁。据《琉球国由来记》记载,琉球王国在全国设立972处巫崇所和922处年中祭祀所,定期举行祭祀活动。根据日本相关学者的研究,祝女直到现在仍需要主持冲绳县诸岛民间信仰中各种重要的祭祀活动,如海神祭、取种子祭、丰年祭等。在农业祭祀活动中,需由祝女主持拔杂草、捉害虫的祭祀仪式,吟唱神歌将害虫收集在芭蕉小船上,让其漂向大海;在收割之前,也须祝女主持祭祀,否则将招致不幸,根据《中山传信录》记载:“五谷成时,女王渡海至姑达佳山,探其谷穗 成熟者嚼之,各处乃敢获,若未尝先获者食之即毙,故田间绝无盗采者”;在稻穗祭上,地方祝女们要准备好第一束出穗的麦穗,即“初穗”, 供奉上久米特色的糕点和神酒做祭品;在祭奠过世之人时,会有“洗骨”仪式,即先人死后,其亲人将其遗体置于山洞或山崖里风化,三年后由亲族中的女性为其洗骨,并收入棺中埋葬,而亲族中的女性需要有神职的女性担任,即地方低等级的女巫。

道教

琉球王国中原地区建立宗藩关系后,中国朝廷通过册封使、闽人三十六姓、琉球来华学习等多种方式,广泛将中华文明传入琉球,道教文化因而在琉球落地生根,得到了琉球族的推崇,甚至在王族更替之际,也要向中国道教报丧请符。琉球的易者(道士)与中国大致相同,包括择期、命名、看相、算命、卜卦、看风水、画符镇宅、驱邪治病等。琉球族供奉的道教神灵名目众多,三清、玉皇、天尊、雷神、祝融、土地神、门神、灶神、斗姥、关帝、文昌、天妃妈祖等,建有许多专门供奉道教神灵的道观。其中,最具规模的是三大天妃庙,分别为位于久米村的上天妃宫,位于那霸的下天妃宫以及及姑米岛的天后宫。另外,具有道教文化特点的石敢当、屏风、八卦符号等也经常出现在琉球建筑中,以庇护宅邸平安。(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传入琉球的道教并不能称其为教,既无道士也无正式的道观,道家经典亦不曾有,仅仅是从中国学习引进了部分道家的民间术方和民间信仰不能作为道教证明)

佛教

佛教在琉球传播的历史悠久。据《中山世谱》记载,琉球英祖王在位时期,禅鉴来到琉球,于浦添以西建立极乐寺。这被视为琉球佛教之始。此后察度王时期,日本僧人赖重于波上山建护国寺。芥隐亦从日本而来,于1492年建立圆觉寺。在第二尚氏王朝时期,琉球王国的佛教达到鼎盛,圆觉寺、天王寺、天界寺并称为“琉球三大寺”。此外,那霸的崇元寺在当时亦颇有名。而据《中山传信录》记载,琉球人的佛教分为临济宗真言宗两种。如今,佛教依旧是琉球人的主要信仰之一。

民族文化

生产方式

农业

琉球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农业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水稻技术从这中国大陆传入日本和琉球,种植水稻成为当地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并且种植花卉、水果等园艺农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琉球群岛的农业以粮食自给为目的的红薯、水稻种植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1959年的糖业振兴计划为背景,琉球群岛的农业转型为甘蔗种植,并逐渐发展成为琉球群岛农业的主要部门。

琉球王国四周环海,传统渔业以鲜鱼捕捞为主。20世纪70年代末,冲绳岛以及主要离岛沿岸的近海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海藻养殖、对虾属养殖和鲣鱼、金枪鱼等捕捞成为琉球群岛渔业的主体。

手工业

在手工业方面,琉球主要有漆器与染织等工艺。首先,在琉球王国时代,漆器是主要交易和贡进的工艺品,成为了支持琉球经济的重要产品,其主要制作素材是杉木桧柏,装饰技法完善,被称为“琉球涂色种类”,主要有沉金、螺钿、箔绘、堆花漆画。琉球王国具有极富地域特点的织物文化,代表有宫古岛八重山群岛的上布苎麻织物。另外,琉球的织物曾作为缴税的贡纳布起到维系王国经济基础的重要作用。琉球织物的质地主要有香蕉树纤维、竺麻、木棉和丝等。常见的织法是将经线纬线交织进行扎染后形成图案的碎白道花纹布,以及经纬线凸起的 “纹织” 中的花织和罗织等。受中国印染工艺影响,琉球产生了了最初的型纸染技术,之后又不断吸收印度、爪哇印花布,以及日本本土友禅染的技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琉球染色艺术,红型(用矿物颜料及植物染料着色的传统“色绘型付”)就是其中的代表。如今,把多种颜彩的配色称“红型 ”,只有蓝色调的浓淡配色称为 “蓝型” 。

风俗习惯

饮食文化

在三山时代,琉球王国饮食以番薯类为主食,海产食品也占有较大比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中琉之间的密切往来,到琉球王朝时代,除了主食之外,琉球饮食中还出现了相当部分的副食果点。每逢岁时节庆,琉球有制作各种特色节庆食品的习俗,如艾糕、角黍等。另外,琉球家家户户多有家酿,其制法多传自中国,以米、麦、甘蔗等为原料制成。在琉球的祭祀活动、节庆婚丧活动中,饮酒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深受地理上邻近的萨摩料理和福建省中华料理(包括台湾菜)的影响,琉球王国发展出对鲣鱼的喜爱和红烧排骨等一系列猪肉料理,美国军队统治时期又传入西式饮食习惯,经常吃奶油、人造黄油、花生酱等做成的面包。

婚丧习俗

自琉球王国时代,琉球族冠婚丧祭都遵循明朝和后来的中国朝代的典礼。当地常见石敢当以。琉球人盛行龟甲墓、破风墓和屋型墓。龟甲墓是一种坟丘像龟壳一样的坟墓,亦盛行于中国南方的浙江、福建、广东一带,而破风墓则与指墓地仿造当地民居使用的博风板房顶。所谓“破风”,实际上是博风板。此外,古代琉球人还盛行一种叫风葬的习俗。人死后,将其尸体置于洞窟中风化,直到三年之后由其亲族女性将其遗骨洗净并埋葬。

姓名文化

最早琉球人不论国王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没有姓氏只有名字,即童名,虽然父子不会同名,但往往与祖辈同名,造成许多麻烦。后来在中国和日本文化的双重影响下,琉球王国的平民还是仅拥有童名,而士族则既拥有唐名,即中国式姓名,又拥有和名,即日本式姓名,并有“名乘”,即琉球名,一共三种。名乘共两个字,第一个字被称为“名乘头”,名乘头由家族世代相传。1879年琉球灭亡后,唐名不再视为正式名。如今的琉球人,多以标准日本语读自己的姓名,使用琉球语读姓名的较少见。

民族服饰

明朝以前,琉球的服饰质朴简单,通常用蕉麻类织布制作衣服,且女子多有纹身“手”(即文身)的习俗。明初琉球王国与中国建立官方往来关系后,特别是闽人三十六姓移民后,将手工技术带到了琉球,使琉球服饰形制多样,日渐讲究,开始呈现出汉化趋势。 中国明朝时期,琉球男子结髻于顶,多以色布缠首,戴上插簪,里衣短狭,外衣宽博,外衣有带束腰;女子则上髻较松,身无并无裹衣,外衣与男子无太大差异。后来,男子剃顶发,戴冠帽;女子有绕裙、 大青衣、白衣、大胭衣、大裙等衣服。另外,琉球的官服大多由中国颁赐,册封、朝贡时也都按中国的礼数身着中国服饰,因此在样式、花色、材质方面都与中国大致相同。

节日习俗

冲绳县,不同的季节,有各种不同的祭祀活动,多种多样,地域色彩非常浓厚。琉球王国之年历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差不大有元旦、人日(元月七日)、元宵节(元月十五日)、花朝(二月十五日)、踏青(上巳节)、清明节、佛诞、(四月初八) 、端午(端午节)、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中秋节重阳节冬至小年夜(腊月二十四送灶)、除夕等。下面是琉球重要且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那霸大绳拔河赛

那霸市大绳拔河赛于每年10月举行,从包括体育日在内的周六、周日、周一连续3天展开。节日继承了冲绳县王朝时代那霸四町的传统,是冲绳最大的传统文化庆典活动。历史上,拔河源于为了农耕稻作而祈雨、祈祷五谷丰登;明治时代后,拔河大赛成为庆典活动多次举办,1935年最后一次举办后中断。1971年,政府为纪念市政50周年恢复至今。1995年的拔河赛,其巨大绳索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第一稻草大绳”。

盂兰盆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琉球祭祀祖先的一个重要节日,是人们祖先灵魂返回现世的重要日子。与日本本土在新历8月15日左右过盂兰盆节不同,至今冲绳县(琉球)民众仍然按照从中国传来的传统,在旧历7月13至7月15日过盂兰盆节。盂兰盆的整个祭祀仪式一般分为迎盆、中盆、送盆三个阶段。“迎盆”即迎接祖先灵魂的到来;“中盆”时则主要供养祖先灵魂;“送盆”,即告别祖先灵魂。此外,送走祖先灵魂时要点香、烧纸钱并进行祷告,以此感谢并邀请祖先灵魂来年再次来到家中。此外,在节日期间,冲绳各地还会举行传统舞蹈“盆舞”(也称“哎萨舞”或“七月舞”)。青年男女穿着夏季的单和服伴着传统的三弦琴、太鼓唱歌舞蹈,在村子里拜访慰问每一家的祖灵,献上祈愿与舞蹈。

清明节

琉球王国清明节源自中国闽南地区,由闽人三十六姓传入。因此,当地清明节习俗与中国福建差异不大,但极具特点的是:琉球的祭拜仪式,会在墓前平地上覆以草席,顶上撑伞以遮太阳。十二时正,全体据席列坐,都持香一枝,由长者领导,就地叩头;炉前陈列祭品,计有大鱼两条,肉两大块,熟鸡蛋若干枚,糯米耙二饼,水果两色,及酒与茶;最后,整个家族会一起坐在墓前享用食物,边吃边谈话。到十八世纪左右,清明节已成为琉球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民俗活动。

首里节

首里节是冲绳县那霸市首里城的传统节庆活动,在每年的10月底到11月初举行。民众化妆扮演成古代角色进行游行演出,再现琉球王国王朝时代的辉煌氛围。一般约有300名表演者参加游行,首先是琉球国王和王后的游行,接着是中国使节的游行,以及传统艺术团的游行,呈现出壮观的景象。

文艺传统

文学

琉歌

琉歌大约产生于16世纪,在17世纪开始鼎盛,代表作品有《古今琉歌集》《琉歌全集》等。琉歌是琉球特有的歌谣和文学形式,用琉球传统方言表现的抒情性短诗,以8、8、8、6的4句体音节排列为主要格律,同时也是和着三弦音乐,用琉球方言演唱的短诗形歌谣。琉歌属于抒情格律诗,但因个体在抒情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分为平民琉歌和贵族琉歌,前者多为不知名的普通百姓所作,格调朴实无华,富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后者为高知人士所作,追求修辞艺术,具有理性化、概念化特点。琉歌的创作内容一般是吟唱自然万物的盛衰过程、四季的景色、农耕、狩猎和捕鱼的生活情景、部落英雄的成就,以及对想象中的祖先神及自然界神灵的信仰等等。

汉诗

追溯琉球王国汉诗的起源,学界一直没有固定的说法,但学者们普遍认为早在13世纪中期,有日本僧侣前往琉球传播佛教,将汉诗带到了琉球,此外琉球僧侣也到日本进行学习,开启了汉诗发展之路。

琉球汉诗,指琉球王国时代琉球诗人用古汉语创作的诗篇。它是琉球王国与明、清两朝文学交流的结晶。琉球汉诗受清代诗歌的风格和和诗歌理论影响比较大,且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有:揽胜纪行、即景咏物、感时述怀、怀乡思亲、念友恋人、送行留别、赠酬答对、赞中琉友谊、歌功颂德、悼亡怀古、求神降福等。另外,由于受到福建省文化影响深远,琉球王国诗人也常到福建游学,浓厚的闽南文化成为了他们的创作素材,常常写到福建的风川景物、风俗信仰等,对中华大地和中华文明深深赞叹。琉球代表诗人有蔡文溥、蔡大鼎、王登瀛等,代表作品有《闽山游草》《竹吟诗稿》等。

音乐

乐器

琉球乐器有三线、筝、笛、琴等,其中三线为琉球之特有乐器。三线是琉球古典乐器,其来源于中国传统乐器三弦琴,主要在宫廷发展,后传播到日本本土,称为三味线。三线与三弦略有差异,全长较之稍短,三根弦由粗到细称为“男弦”“中弦”“女弦”。三线较小巧玲珑,可以采取站姿、坐姿、跪坐等多种姿势演奏,琴鼓放在右侧,用右手戴指拨拨奏。在冲绳岛,拨奏较多为从上向下拨,而在奄美群岛,则从下向上拨奏的情况更为多见。历史上,三线作为宫廷音乐的主奏乐器占有突出地位,也经常被用作乡土民谣的伴奏乐器,多由男性演奏。如今,三线的应用则更为广泛,不管是传统音乐、乡土民谣还是流行音乐都有它的身影。

神歌

琉球王国节庆仪式中,负责祭祀的“神女”所演唱的歌曲被称为“神歌”。神歌原是神女祭神所念的咒语附加简单旋律而形成的“咒祷性歌谣”,后来歌谣的叙事性和音乐性逐渐增强,形成“叙事性歌谣”,包括神女演唱的“库尔纳”、“乌姆依”,以及16世纪后的宫廷仪式歌“奥摩罗”;最后歌谣加入了三线乐器,而演变成“抒情性歌谣”。如今,琉球所说的神歌主要指仪式中使用的咒祷性歌谣、库尔纳、乌姆依以及宫廷奥摩罗为主。

御座乐

御座乐是琉球王国的宫廷音乐,由中国明朝时期的音乐流传演变而成。座乐是在国王招待宾客的场合,也就是在“御座”中演奏的音乐,所以特别冠以“御”字。御座乐包括用乐器合奏的“乐”与加入歌唱的“唱曲”,所使用的乐器除了传统乐器三线外,其余与中国演奏乐器几乎完全相同,包括拍板、唢呐月琴扬琴琵琶等。御座乐作为琉球国王招待宾客的一种礼仪音乐,主要在款待中国册封使、江户朝贡等场合演奏。1879年,随着废藩置县、琉球王朝的消亡,御座乐就此失传,也无乐谱存留,仅能从江户朝贡的记录中,依稀看到少量歌词,如《福寿歌》《四大景》《闹元宵》等。

舞蹈

琉球舞蹈是在中琉历史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形成发展的,历史悠长,形式丰富,深受大众喜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009年,以宫廷舞蹈为代表的琉球传统舞蹈被日本政府认定为 “国家级重要无形文化财”,这也是目前“国家级重要无形文化财”中唯一的一项舞蹈项目。

祭祀舞蹈

琉球族具有丰富的宗教信仰,每当节日,就聚集举行仪式活动。在祭祀活动中,人们用一定的身体动作来表达对神灵的感谢,其中手部动作尤为重要,包括“招手”、“捧手”和“拜手”,这孕育了琉球舞蹈的早期形态。琉球祭祀舞蹈蹈以村落女性的集体圆圈舞为主,用鼓作伴奏,人们合着节奏,唱着神歌,边歌边舞。如今,在八重山、宫古、冲绳岛北部、久高岛等岛屿仍然保留了这些祭祀舞蹈。

宫廷舞蹈

14世纪开始,中琉建立册封朝贡关系,琉球王国祭祀舞蹈开始向宫廷仪式舞蹈发展。琉球王国宫廷舞蹈的表演目的是为了款待中国册封使,表演时间主要在中秋节宴和重阳节宴上,表演者多为宫廷贵族子弟。起初,琉球宫廷舞蹈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随着历代琉球王朝的发展,宫廷舞蹈逐渐完善,开始加入龙舟歌舞、走马、弄刀刺枪等形式;到1719年第十八次册封时,宫廷舞蹈达到了顶峰,根据《中山传信录》记载,在这次册封活动上,琉球表演了神舞、老人舞、笠舞、花索舞、蓝舞、拍舞、武舞、球舞 ( 狮子舞) 、杆舞、竿舞、团扇舞、掌饰舞等。

杂舞

1879年,日本废藩置县”吞并琉球王国,琉球宫廷解散,宫廷歌舞乐师流入民间,宫廷舞蹈与民间舞蹈结合,形成了表现民众生活的大众舞蹈,称为“杂舞”,代表人物为渡嘉敷守义、渡嘉敷守良、渡嘉敷完颜守绪三兄弟,代表作品有《汀间良》《月夜节》《加那哟天川》《鸠间节》等。大众舞蹈的特点是动作自由奔放不受束缚,贴近日常生活,生动表现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

书法

琉球文化存在兼受中华文明和日本文明影响的现象,但其书法在清朝覆亡前基本以受到中国大陆书法的影响为主,是中国大陆书法衍变的典范,形式多样、书体丰富、书风广泛。琉球王国书法家的书风大体上以延续清代中早期书风为主,行草书取法以董其昌赵孟頫为主,兼参米芾笔意,但是不同于同时期中国大陆地区的书法是,琉球人的书写形制以条幅大字为主,并且也出现一些异化现象,如尚育、尚健的书风,以米芾、苏轼为基,但作品中亦出现如 “光”“”“孔”“颜”这样部分笔画具有北碑意味之字。同时,琉球书法与日本假名书法存在类似的审美取向,即柔和优雅之美,形成了清新雅丽的风格。

绘画

琉球绘画的画风受到中国画影响,常以花鸟、山水入画。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重视艺术,任命了钦可圣、吴师虔等若干宫廷画师,这些画家得以在历史上留名。第一位可被文献证实的琉球王国画家是17世纪上半叶的钦可圣(又名城间清丰),钦可圣曾绘画《竹林七贤》《仙人图》等作品,但已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冲绳岛战役中烧毁,流传至今而又证实是钦可圣作品的仅余《白泽之图》一幅。

武术

琉球武术主要为“唐手”(今日本空手道),是14世纪受到中国拳术影响而产生的。1392年,闽人三十六姓在琉球久米村定居,其中一些人擅长南拳,就在福建移民中秘密传承,也影响到琉球拳术发展。1480年,有琉球人专门到福建专程拜师习拳, 历经五、六年之后久,他们回琉球后,将把福建南拳与琉球民族拳法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独特的拳术,称为“て”(“手”的意思)。以后由于中琉的往来, 传习福建拳艺更多, 尤其明末遗臣忠贞之士逃避到琉球, 更加强化“て”的拳艺技巧,奠定了“唐手”(からて)的雏型(即中国拳法之意,以示不忘本源)。1937年,冲绳在那霸市主办了“冲绳唐手座谈会”, 会上决定把“唐手”改为“空手”,,加入 “道”字效法“柔道”等尚武精神,正式宣布把“唐手”改为“空手道”。琉球空手道的流派中, 最著名的是“首里手”和“那霸手”,分别由系州安恒、东思纳宽量所创,两派技术有所不同、各有所长。

建筑

琉球王国建筑外部结构多低矮、去地、或砺石砌墙,或铜瓦坚厚,以躲避和抵挡海上飓风。房屋主要分为官房和民房,官房以瓦为顶,民房则为草。官房建于山巅之上,国门扁“欢会”,府门扁“漏刻”,殿门扁“奉神”。初期,琉球房屋建筑简陋古朴,就连殿宇也朴素无华,很少雕刻花草禽兽,宫门外台阶建筑为石头砌筑。民众生活贫苦,民房简陋,根据《使琉球录·群书质异·杜氏通典》记载:“其余则茅茨、土阶,不胜风雨飘摇之患。”直到1609年,琉球王国被日本萨摩藩入侵后,建筑风格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形成了 一种由抬高地板铺上木板(榻榻米)生活的主屋与维持泥土地面的厨房两部分组成的传统民宅类型。尔后又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屋内会摆放写有“春夏秋冬”“仁义礼智”等内容的字画,庭院则仿照中国园林建筑,种植紫薇、兰花、竹子等植物。另外,受中国道教文化影响,泰山石敢当石狮子、屏风等被百姓当作民间信仰也保留了下来。

琉球最著名的建筑当属琉球王朝首都——首里城。首里城原建于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布局依照同期明清的紫禁城而筑,以红漆为主,南北走向,雕梁画栋,金龙盘旋。其与当地岛古朴素雅的风格不同,呈现出一副金碧辉煌的皇家气派。然而,历经600余年的古建筑,在历史上经历了5次失火烧毁,对琉球王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

游戏

明清时期琉球的游戏种类繁多,不仅有中国传入的游戏,还有从日本传来的。根据《琉球国由来记》记载,琉球的游戏有:引(即拔河)、打、斗鸡、推杨(即秋千)、羽子板、板躍、石图子、石巴、念佛、京太郎《傀儡戏》、围(围棋)、陆博、象戏、相(象棋)、蹴鞠、角觝、鹰狩等。其中網引、斗鸡、推杨、念佛、围碁(围棋)、相棊(象棋)、 蹴鞠等游戏源自中国,羽子板、陆博为日本所传,而石巴则为琉球王国民间产生。

著名人物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2023年の人口ピラミッド(住民基本台帳ベース).GD Freak.2024-01-16

冲绳回归50年:歧视不公犹存 经济发展受制.中国一带一路网.2024-01-19

琉球神道とは?沖縄の信仰と神様をわかりやすく解説!.日本神社.2024-01-13

沖縄7大御嶽|最強とうたわれるパワースポット〜世界文化遺産 斎場御嶽〜でご利益を得よう!.OKINAWA.2024-01-14

判決のなにが問題か.国际人权NGO反差别国际运动.2024-01-14

琉球族.DBpedia.2024-01-13

琉球族姓名.冲绳时报.2024-01-17

冲绳县概况.冲绳县官网.2024-01-13

那霸大绳拔河赛乐在其中.NAHANAVI.2024-01-13

首里城公园.首里城復興祭.2024-01-13

安室奈美惠.豆瓣.2024-01-14

中孝介.豆瓣.2024-01-14

冲绳寻史 中国与琉球王国的六百年.中国国家地理.2024-01-14

金城武.豆瓣.2024-01-16

仲间由纪惠.豆瓣.2024-01-14

新垣结衣.豆瓣.202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