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德士

贝德士(1897年—1978年,英文名:Miner Searle Bates),基督徒,在华美国传教士、宣教学学者。

贝德士毕业于俄亥俄州的海勒姆大学,并以罗兹学者的身份在牛津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35年,他在哈佛大学的中国历史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7至1918年,贝德士在印度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做基督教青年会工作。1920年至1950年,贝德士在南京大学教授历史。1938年1月10日,贝德士通过美国海军带出一封密信,其中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1946年,贝德士曾在东京法庭出庭控诉日军在南京的残暴行为。1945年,贝德士的著作《宗教自由:一份调查》出版。1950年,贝德士离华返美。1978年,贝德士去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7年,贝德士出生于俄亥俄州的Newark。他毕业于俄亥俄州的海勒姆大学(Hiram College),并以罗兹学者(Rhodes Scholar)的身份在牛津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35年,他在哈佛大学的中国历史系获得哲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17至1918年,贝德士在印度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做基督教青年会工作。1920年至1950年,贝德士作为基督教联合传教会(United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ty,即基督会)的传教士,在南京大学教授历史,长达30年之久。1945年,贝德士的著作《宗教自由:一份调查》一书用七种文字出版。1950年,贝德士离华返美。1978年,贝德士去世。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人物成就

贝德士创建并长期主持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历史系,在中国高校中较早地开拓了世界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培养了王绳祖陈恭禄章开沅吴天威等著名史家,在中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在1937年冬到1941年间,贝德士为保护中国难民和揭露日军暴行做了大量工作。他还服务于中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南京国际救援委员会和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执行委员会。同时,在日本占领期间,贝德士还参与调查鸦片贸易。1945年,他的著作《宗教自由:一份调查》一书用七种文字出版。曾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指出日军在南京城犯下的魔鬼罪行。

人物轶事

对日观点

1936-1941年期间,贝德士曾7次访问日本,在教会资金的赞助下,利用当地资料研究亚洲现状、日本社会状况及政府政策动向。从贝德士遗稿可以看出,他在1937年之前就向国际社会发出警告:日本军国主义必将推进大规模侵略战争。

记录暴行

1938年1月10日,贝德士通过美国海军一艘驶向汉口的拖船带出一封密信,这封信是被复印并秘密送出去的。信一开头就说明“这是在强奸、刺刀刺戳和毫无忌惮的枪杀之间仓促写下的简短笔记”,接着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近一个月日军在南京的种种暴行。这封信后来被送到许多中外人士手中,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王世杰在2月14日的日记中记载:“今日由汉口渡江赴武昌,去华中大学之餐约。席间该校代理校长黄溥,具述留在南京之美国教授Bates,最近托美国军舰带出之信息。据B氏1月10日函称,目军入南京后,其强奸、抢掠与残杀无武器人民之惨状,有非外间所能梦想者。”可见贝德士信件已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现在查有实据的1938年1月10日贝德士信函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最先向外界揭露其真相。贝德士在这封信函中说:“我们感到以积极的方式揭露暴行真相乃是一种道德的义务。只有我们或者与我们一道工作的人们才能做到如此”。

贝德士在1938年4月12日从上海市寄出的致友人函说得很清楚:“这里正稼珍录记录南京大屠杀的《贝德士文献》昭质(江苏省档案局,江苏南京,210008)积极准备在英国和美国出版H.J.田伯烈先生写的一本书,作者是《曼彻斯特卫报》有经验的记者,书名可能是《日军在华暴行》。他保存着得自此间救济团体的陈述中国实况的大量文献。这些资料是以公正而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公布的。尽管不能为这项工作承担法律责任,但从一开始我便与它联成一体,曾经参与商讨计划及其发展,也曾校阅全部文稿。此外,该书还利用了我在12月15日起草的一份报告,那是为当时留在南京的许多新闻记者准备的。附件中包括许多12月间我给日本使馆的信件。其中也有我在1月10日叙述过去几周南京陷于普遍恐怖情况的信。”该书还引用了费吴生关于日军暴行的日记,登载了马吉关于日军暴行的几张照片。

贝德士同《曼彻斯特卫报》驻华记者田伯烈合作,向他提供了大量资料和信件,后者于1938年3月编成《战争意味着什么?日军在华暴行》一书。1938年7月,杨明译的中文本《外国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在汉口出版。此外还出版了两种日语译本。贝德士直接参与了此书的编写,并审阅了全部文稿,出于安全原因而略去了名字。这本书从留京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出发,全面真实地揭露了大屠杀的真相,是最早出版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原始档案史料集。以后此书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保护民众

1937年11月,日军攻陷上海市,大举西进,直逼南京。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董事会董事长杭立武邀约留下的这些外侨,决定效法上海,成立南京“安全区”,供难民避祸。德国人约翰·拉贝被选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杭立武被推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兼安全区主任。后来杭奉命护送朝天宫古物西迁,离开南京,总干事一职由贝德士继任。日军为使安全区崩溃,百般刁难米煤供应。为养活这几十万人,国际委员会成员一方面与日军谈判争取,一方面偷偷出城购买。贝德士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不再吃面包,和难民一样喝稀饭,以节约粮食。按照国际惯例,安全区应当保持中立,只收容难民和解除武装的军人。掩护抗日军官,如被日本人发现,极有可能给国际委员会和整个安全区带来灭顶之灾。但同情中国的外侨决定冒险,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被贝德士藏在金陵大学管理大楼最顶层密室。

1937年12月19日,贝德士与费吴生、史密斯博士一起到金陵中学,看到一个姑娘正被三个日本兵和一个骑马的日本军官追赶,费吴生一把将姑娘推进自己的汽车,关上车门就向校门外开去。日本军官悍然横马挡在车前,但是马害怕汽车发动机声闪到一边,费吴生等人便开足马力宾利飞驰而去。

出庭作证

1946年5月3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审讯第一批28名甲级战犯,其中包括南京大屠杀的主犯、前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以及共犯前首相广田宏毅、前华中方面军副参谋长武藤章等人。为严惩这些刽子手,中方特邀贝德士出庭作证。同年7月29日,贝德士来到东京法庭。在宣誓之后,贝德士以大量确凿有力的证据控诉了日军在南京的残暴兽行,使大屠杀的事实铁证如山,日本战犯难以抵赖。

贝德士在陈词中列举了自己亲历的诸多日军暴行:“本人曾亲见日兵枪毙中国平民,满城各街尽是阴尸,有着军医者,有为平民者。余曾见被日兵杀伤之平民,余并曾亲眼看见日兵强奸多数妇女。余对日兵任意枪杀及损害平民的暴行——包括强奸、刺死与枪毙——一再抗议。12月15日,日兵由司法院驱逐平民四百人前往斩杀,余曾交涉三小时之久,希望能救活此等无辜之性命,但终归无效。”因为要不断与跋扈不羁的日军直接交涉,他自己也时常处于日军枪口、刺刀的威胁之下,感受到难以言表的惊恐、耻辱和无奈。对此,他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每天有几千难民送来登记。为了他们的安全,我们对在这幕悲剧中处于各种重要地位的日本军官和士兵必须笑脸相迎,谦恭有礼,接连许多天,简直是一种酷刑。”

个人生活

贝德士的父亲是基督会的牧师和大学校长。

人物评价

七十多年前,在沦陷的中国南京,贝德士教授用他的行动和文字为人类高高地树立了一座人道主义的丰碑,值得所有中国人永远瞻仰和铭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刘传吉评)

参考资料

贝德士.南京大学.2025-08-07

记录南京大屠杀的 《贝德士文献》.抗日战争纪念网.2025-08-07

5. 目击暴行留信史——美籍教授贝德士证词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2025-08-07

美国人贝德士抗战时保护20多万中国难民.中国新闻网.2025-08-08

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杀:81年前,有24名外国人死守南京城 .今日头条.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