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枪(英文:Machine gun),简称机枪,是装有枪架、能自动连续发射的枪,分轻、重、大口径、通用等几种,是陆军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武器装备。
机关枪可以高速射出多发子弹,但精度较差。因此,机关枪的主要目的是瞄准正确的方向,通过密集射击杀死该区域中的人。机关枪由英国人海勒姆·马克沁发明。他首先改变了供弹方式,造出一条长的弹带,并于1884年研制成功11.43毫米马克沁重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挺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完成射击循环的机枪。消息很快传遍欧洲。此后,马克沁不断改进机关枪的性能,并且到各国进行实验和表演。不久,英、美等国相继装备了机关枪。
机枪是一种全自动、可快速持续发射的枪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机枪凭借稳定的结构和出色的可靠性,为陷入困境的士兵争取宝贵的营救时间;它火力威猛,能持续快速射击敌人,直至战斗胜利。
研制背景
19世纪,一体式金属子弹的发展改变了战争规则。随着轻武器转向后膛装弹,弹药所有的部件都集成在一个装置中,过去从枪口分别装火帽、发射药和子弹的装弹方式一去不复返。使用一体式子弹的枪支具备更强的火力、更好的可靠性、更远的射程、更快的射击速度。美国发明家理查德·乔丹·加特林机枪(1818—1903)认识到一体式子弹的发展潜力,通过创新取得了很多成果,并主要应用在军事领域。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加特林开始设计轻武器。加特林的目标是研制一种可以单人操作的速射武器,然而他并不是从零开始。18世纪以来,各式各样的多管齐射枪支先后出现,比较典型的有笨拙的单管左轮手枪和多管齐射枪。1862年11月,当旋转机枪出现在美国第36836号专利上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加特林机枪6根枪管围绕一个轴旋转,通过手动转动手摇曲柄来提供旋转动力。与枪管相对应的是一个枪机组件,里面有6个枪机,每个枪机上都有一个弹簧击锤。它所使用的0.58英寸口径子弹早期是纸壳子弹,每发子弹被装填在钢制枪膛内。子弹装在机枪左侧弹鼓中。当转动1862型机枪手柄时,装填机构从弹鼓中取出子弹,并将子弹对准枪管和相应的枪机装置。随着枪管继续转动,榫依次接触闭锁枪机,棒的头部绕着一个斜面转动并向后推动枪机、压缩击针弹簧。当枪管和闭锁枪机转动到接近时钟12点位置时,位于枪机后部吸收后坐力的一个楔块把闭锁枪机紧紧地顶在枪管上,构成了燃气密封装置。然后释放击针,击发子弹,继续旋转,弹壳从另—侧抛出。工作原理听起来很繁琐,但整个射击过程是按6个枪管依次进行的,射速达到每分钟200发。由于只在某一固定的时间点击发,每个枪管再次击发前都有时间冷却,因此降低了弹药自燃的可能性。理论上,一个机枪手的火力相当于约60名步枪手的火力总和。
在19世纪80年代,士兵使用的枪械都是手动枪,射击时需要一边发射一边装填子弹,既耗时费力,还容易成为敌人的“活靶子”。英国人海勒姆·马克沁改变了供弹方式,造出一条长的弹带,并于1884年试验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挺能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实现了从单发到连发的跨越,开创了世界自动武器发展的新纪元。他也因此被誉为“自动武器之父”。
历史发展
1650年,欧洲发明了一种连续供弹的火药枪。
1862年,美国R.J.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发明多管手摇机枪(Gatling Gun),称加特林机枪。该枪在19世纪发明的手摇机枪中最为有名。这种枪是将6-10根枪管安装在一个可以旋转的中心轴周围,每根枪管都有装弹、闭锁、击发、退壳等装置。使用时,利用手摇作动力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等动作,火力十分猛烈。它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装备军队的机枪。1866年,美国军队将加特林机枪正式列入制式装备。1865年以后,加特林机枪由4管改为6管。1867年至1868年又增加到了10管,并开始分发给美国的边防部队。
1874年,李鸿章从国外购买了加特林机枪,当时称为“加特林机枪”或“十门连珠格林炮”。1877年天津机器制造局就成批生产这种机枪的子弹,1878年生产的数量为137万发。1884年金陵机器局开始大规模仿造,各地兵工厂随后也生产制造这种武器。中法战争中该炮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加特林机枪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轻武器革命,它是19世纪最成功的手摇式机枪,其工作原理至今仍应用在电驱动枪型上。
1878年,美国人诺登飞发明多管排列机枪,又称四门神机连珠炮( Nordenfelclt Cun)。
1884年,英籍美国人H.S.马克沁研制出了马克沁重机枪。这是一种由发射药气体驱动枪管短后坐的自动连续射击的水冷重机枪。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管退式自动机枪。击发时,借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枪管后退而完成自动循环。1893-1894年在马塔贝尔第一次用于实战。
1902年,丹麦人W.O.H.麦德森发明了麦德森轻机枪。麦德森轻机枪的自动方式为枪管长后坐,冷却方式为气冷式,可以发射步枪子弹,它是机枪中使用无撞击自动机的惟一武器,中国人民志愿军装备的是:7.92mmM1937式麦德森机枪。它发射7.92mm枪弹,弹头初速为800m/s,表尺射程为2000m,由32发弹匣供弹,膛线右旋4条,缠距为240mm,理论射速为450—500发/min,实际射速为250发/min,枪全长为1160mm,枪管长为477.5mm,瞄准基线长为420mm,枪全重为9.6kg。
1918年,德军首先装备了大口径机枪。1934年,德国毛瑟兵工厂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枪一MG-34机枪。德国MG-34通用机枪通用机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种两用机枪,它是著名的毛瑟公司在综合以前许多机枪优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大批量生产的现代机枪。MG34采用步枪弹,既可以采用弹链供弹,又可用弹鼓供弹,而且能左右侧双向供弹,它有多种使用方式。MG34通用机枪采用枪管后坐式工作原理,并安装有膛口助退器和消焰器,闭锁机构为枪机头回转式。它有弹链和鞍形弹鼓供弹两种方式,供弹方式的改变采用更换两种形式的机匣盖完成。MG34通用机枪既能作为轻机枪供士兵使用,也可作为辅助武器供坦克使用。该枪便于携带,适合在街道、室内、战壕沟壑等狭小空间使用。有了MG34通用机枪,战场上出现了机动性强的机枪小组,可以在多处部署强大的自动火力。
1933年,为解决持续射击枪管容易过热的问题,美国研发出了12.7毫米勃朗宁勃朗宁M2重机枪重机枪。此机枪的全身是M1921式大口径机枪,于1923年被美国军队采用为制式装备,定型为M1921式,后来又增加了枪管的质量,1933年又重新命名为“M2HB式”。它的构造和M1919A4式相似。M2HB式大口径机枪的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退原理,射击方式为半自动步枪和全自动。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于高射,有时也用于平射(对地面射击),平射时配M3式枪架,用于高射时配用M63式高射架,也可以配用M33式双联电动台架,M45式四联装电动台架等等。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主要用于高射。M2HB式大口径机枪适用于地面野战、高射,机载和车载。
1934年(民国23年),金陵兵工厂取得了德国7.92mm08式马克沁重机枪的工作图纸,于1935年(民国24年)仿制成功并正式出品7.92mm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列为中国国民党军队的装备,因为是民国24年仿制成功,定为“二四式”。此枪的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原理,冷却方式为水冷式。
1937年(民国26年),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成功仿制ZB-26式轻机枪,初定为“二六式”。仿制此枪的有兵工署第11厂、21厂、22厂、40厂、41厂等。26式和ZB-26式完全相同。它是国民党军队的装备,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缴获此种机枪很多,因而它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主要装备之一。
1941年,M1918A2式出现,它是美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步兵使用的主要装备之一。此枪的自动方式为导气式原理,射击方式为全自动。它的射速可以分为快放、慢放和单放三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根据德国的通过机枪概念开始设计M60机枪。1958年开始小规模装备美军。1957年,该枪被正式定型为M60,并全面投产。
20世纪60年代初,通用汽车电器公司设计生产了M134米尼岗机枪,这是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研制的6管高射速航空机枪,主要装备在直升机上。
分类
按结构分类
地面机枪按其结构特点可以分为重机枪、轻机枪、大口径机枪和通用机枪几种。每种类型的机枪都可以实施多种方式射击,其火力持续时间长,威力巨大。
重机枪
重机枪通常是指可连续射击的远射程机枪,主要由枪身、枪架和瞄准装置组成。重机枪通常采用机械瞄准装置,有的配有光学瞄准具和夜视瞄准具。重机枪具有稳固的枪架,可实施多种方式射击,火力持续时间长,威力较大,主要用于杀伤有生目标和压制敌人火力点,是步兵连、营的主要支援武器。有效射程,平射为800~1000米,高射为500米,战斗射速200发/分~300发/分。重机枪可灵活改变射向,方向射角为360°,与轻机枪相比,重机枪重量更重,枪架更稳,有较好的远距离射击精度和火力持续性。
轻机枪
轻机枪是指带有两个脚架而且重量轻、携带方便的机枪,可以用于射击地面或低空有生目标。轻机枪全长1米,口径为5.4~8毫米,重5~10千克,射击速度可达每分钟80~150发,有效射程为500~800米。
大口径机枪
大口径机枪,口径在12毫米~20毫米之间,有效射程在2000米以内,可射击空中、地面、水上的薄壁装甲目标和压制敌人的火力点。
通用机枪
通用机枪枪身配有两脚架,以两脚架支撑可作轻机枪用,枪身装在枪架上可作重机枪用,威力接近重机枪,机动性接近轻机枪。有效射程,平射为800米~1000米,高射为500米以内,战斗射速100发/分~300发/分。通用机枪又称为“轻重两用机枪”:当机身用两脚架支撑时,可以作为轻机枪使用;把脚架折叠起来,将机身安装在重机枪的枪架上,并采用大容量的弹链箱供弹时,它又可以作为重机枪来使用。通用机枪逐步取代了重机枪。
按装配对象分类
根据装配对象,机动分为地面机枪、车载机枪、航空机枪和舰艇机枪。
车载机枪
车载并列机枪
车载并列机枪是配备在装甲车辆上与火炮同步运动的自动武器,可实施短点射,长点射和连续射击,能杀伤一定距离内的集团生动目标,主要有:重量轻,外形尺寸小;动作可靠,故障少;结构合理,操作部位配合恰当,便于训练,便于拆装;防尘性能好;可单独使用同定节数的弹链,也可视需要用枪弹将若干条弹链连成所需f内长弹链;可手、电两种办式击发等特点。机枪由枪身、机匝、枪机框、活塞筒、复进簧导杆、枪机、击发机、受弹器以及电发火机等部件组成。
车载高射机枪
车载高射机枪安装在炮塔顶部,主要用于歼灭俯冲的敌机和空降目标,也可以对地面目标射击,可在-6°~85°的射角范围内进行环形射击。
航空机枪
在航空机枪方面,最常用机枪口径只有3种:5.56,7.62和12.7毫米,主要装备武装直升机、轻型飞机和老式轰炸机,现代高性能作战飞机一般不装备航空机枪。
舰艇机枪
重机枪酌枪身改装到舰艇上,就称为舰艇机枪。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机枪包括枪身和枪架,以及瞄准装置。枪身的构成部分有枪管、机匣、自动机、复进机、握把、枪托。枪架的作用主要在于支撑枪身和提高射击的稳定性、精确性。为了防止机枪在连续射击时,因枪管过热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和射击偏差,现代机枪枪管会采用空气冷却,有的还配有备份枪管,以便交替使用。
动作原理(以勃朗宁M2为例)
勃朗宁M2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卡铁起落式闭锁结构。射击时,随着弹头沿枪管向前运动,在膛内发射药气体压力作用下枪管和枪机同时后坐。弹头飞出枪口后, 闭锁卡铁离开楔栓上的闭锁支承面,其两侧的销轴被定型板上的开锁斜面压下,此时整个闭锁卡铁脱离枪机下的闭锁槽,枪机开锁。随后,枪管节套猛撞内设的钩形加速子,加速子上端撞击枪机尾部,加速枪机后坐。枪机复进时,枪机尾部的凸起撞击加速子上端使其向前回转,加速子释放液压缓冲器簧,推动枪管和节套复进。闭锁卡铁在楔栓上的闭锁斜面的作用下强制上抬,进入枪机下的闭锁槽中,枪机闭锁。
部分机关枪简介
马克沁重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中国称“赛电枪”。该枪为英籍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于1883年发明,并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管退式自动机枪。击发时,借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枪管后退而完成自动循环。1893-1894年在马塔贝尔第一次用于实战。
格林炮(美制加特林机关枪)
格林炮,又称旋转机枪,是美国人加特林( Richard Jordan Gatling) 在1860年发明的一种手摇机枪。在19世纪发明的手摇机枪中,加特林机枪最为有名。这种枪是将6-10根枪管安装在一个可以旋转的中心轴周围,每根枪管都有装弹、闭锁、击发、退壳等装置。使用时,利用手摇作动力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等动作,火力十分猛烈。它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装备军队的机枪。
勃朗宁M2系列机枪
美国勃朗宁M2系列机枪,由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的大口径重机枪,常用于步兵架设的火力阵地及军用车辆如坦克、装甲运兵车等,主要用来攻击轻装甲目标。1933年经过进一步改进,为解决持续射击枪管容易过热的问题改进成为重枪管型,命名为12.7毫米勃朗宁M2HB重机枪。勃朗宁M2采用单程输弹、双程进弹的供弹机构,拨弹杆尾端的导独卡入枪机顶部的曲线槽内,当枪机做往复运动时,实现供弹动作。美国0.50英寸勃朗宁机枪弹,又称12.7×99枪弹,1918年12月由美国温彻斯特公司研制成功,并为美军正式采用。因其最基本的弹药型号为M2普通弹,所以人们也常将-0.50英寸勃朗宁机枪弹统称为0.50英寸M2枪弹。
M60机枪
M60机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机枪之一, 主要型号有M60C,M60D、M60E1,M60E2,M60E3。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根据德国的通过机枪概念开始设计M60机枪。在经历了T44、T52,以及仿照改进的德国FG42伞兵步枪导气系统而设计的T61等型号后,1958年开始小规模装备美军。1957年,该枪被正式定型为M60,并全面投产。M60机枪采用自动切断火药气体流入的办法控制作用于活塞的火药气体能量。M60机枪具有质量小、结构紧凑、火力猛、精度好、用途广泛等特点,主要作为通用的支援武器使用。作轻机枪使用时,可以使用自带的折叠两脚架,作重机枪用途时候可以安装在能折登的三脚架上,或使用车载射架安装在车辆上。
M134米尼岗机枪
M134米尼岗机枪,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设计生产的,是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研制的6管高射速航空机枪,主要装备在直升机上, 同时也可作为机械化步兵的车载武器使用。 M134米尼岗在美国有不同型号和称谓。如美国陆军使用的型号为M134米尼岗速射机枪,空军的称为GAU-2型,海军型号为GAU-17/A型。其中空军使用的GAU-2型速射机枪,经美国陆军和海军改装后也大量装备。
MG-42机关枪
MG-42机关枪,该枪很少移动,而是从固定位置瞄准和射击敌人,地堡、壕沟中的枪手就使用这种固定机关枪,MG-42的标准进给类型是50/250金属带。缺点是:发射时间不能持续10秒以上,就要停下来改变金属带。因此,这些枪常用于短时间射击。
MG34机枪
1918年,德军首先装备了高射机枪。1934年,德国毛瑟兵工厂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枪一MG-34机枪。德国MG34通用机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种两用机枪,它是著名的毛瑟公司在综合以前许多机枪优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大批量生产的现代机枪。MG34采用步枪弹,既可以采用弹链供弹,又可用弹鼓供弹,而且能左右侧双向供弹,它有多种使用方式。MG34通用机枪采用枪管后坐式工作原理,并安装有膛口助退器和消焰器,闭锁机构为枪机头回转式。它有弹链和鞍形弹鼓供弹两种方式,供弹方式的改变采用更换两种形式的机匣盖完成。弹链为开式金属弹链,作轻机枪使用时容弹量为50发,作重机枪使用时由5发弹链彼此连接而成,容弹量为250发。输弹机构为拨弹滑板式,用枪机带动,可从机匣左右两面输送弹链,靠调换受弹器零件和供弹杆改变输弹方向。MG34机枪既可作轻机枪使用,也可作重机枪使用,还可以高射或改装成坦克机枪。作轻机枪使用时,可将两脚架固定在机枪枪管套筒扳手前上;作重机枪时,机枪可安装在轻型1943式高射三脚架或1936式高射双联托架式枪座以及折叠式高射支柱上,同时也可固定与1934式专用高射支柱上。MG34通用机枪的缺憾之处,一是重量太大,不利于机动。二是零部件结构比较复杂,制造公差要求过于严格,生产困难。三是大量使用责重金属,且散热器、机匣和很多零件都是用整块金属数控刀具出来的,导致材料利用率太低。
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
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又称四门神机连珠炮( Nordenfelclt Cun),由美国人诺登飞于1878年发明。其构造为5支枪管平行排列,固定不动。共用一个闭锁、击发、退壳装置。这种机枪后坐和复进都是由扳动侧方的机柄来完成的,弹匣垂直安装在枪上,弹匣内的枪弹借自身的重量而下降。用手转动一个把手,各个枪管后的枪机依序击发。
实战运用
1893-1894年,马克沁重机枪在马塔贝尔第一次用于实战。英国查特公司的50名警察使用4挺马克沁机枪在90分钟内射杀了3000余名手持长矛的祖鲁人。
在中日中日甲午战争,日军曾多次遭到清军携带的加特林机枪的重创。黄海大战中,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致远”、“靖远”舰也安装了加特林机关枪。“致远”舰曾使用加特林机关枪,先后发射百余发,击中日舰甚多。旅顺黄金山炮台上同样装备有4门仿造的加特林机关枪,守台的士兵曾使用这些机枪扫射日军约5个小时。
在1883年左右,金陵机器局成功仿制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称为“四门神机连珠炮”,其他各厂随后也有生产。该炮在中法战争时为中国军队立下过汗马功劳,清廷对此炮特别青睐,甲午战争时清军陆、海军都装备有“四门“来远”等舰就装备了此炮。
M134米尼岗机枪在越南战争期间曾被广泛使用。
第二次大战时德军的使用MG-42枪和越南战争中使用M60枪。MG-42机枪被人们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机枪。MG—42机枪火力凶猛,射速超过1000发/分钟,并且,这种机枪的造价低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生产了100万支,杀伤力非常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MG-34通用机枪射击时发出的犹如“撕裂油布"声音,曾被同盟军士兵视为噩梦。二战中,有许多MG34机枪的改良型号被生产、包括M334S和MG34/41等型号,这些改良型号比原型枪尺寸短,只能连发,并具有更好的缓冲效果和枪管助退作用。
总体评价
机枪在历史上的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很大,但它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却非常简单。士兵使用机枪每分钟能够发射几百发子弹,消灭一个排的部队简直易如反掌。为了对抗机枪,武器专家们研究出坦克等重型装备,可见机枪在战场上的能力不容小觑。
参考资料马克沁重机枪威力到底有多大?竟被称为战场收割机…….腾讯网.2025-06-17
从单发到连发,马克沁机枪正式开启了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大门.光明网.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