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明斯基,全名马文·李·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1927年8月9日-2016年1月24日),男,出生于纽约,美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框架理论创立者,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高中毕业后,马文·明斯基进入美国海军服役。退伍后,他去往哈佛大学深造。1950年,他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1951年,马文·明斯基设计制造了第一台随机连接神经网络学习机SNARC。1956年,他与约翰·麦卡锡等人一起发起并组织了成为人工智能起点的“达特茅斯会议”。1959年,他与约翰·麦卡锡在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世界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1969年,马文·明斯基被授予“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图灵奖,这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工智能学者。1975年,马文·明斯基创立了框架理论。1985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始成员,并被任命为东芝媒体艺术与科学教授。2016年1月24日,马文·明斯基因脑溢血在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去世,享年88岁。2018年,IJCAI首次颁发“马文·明斯基奖”,表彰那些超越了AI领域本身影响力的杰出研究成果。
马文·明斯基出版了《情感机器》《心智社会》《创造性思维》等作品。此外,他还获得过1990年日本国际奖、1991年IJCAI 杰出研究奖、2001年富兰克林奖章等多项荣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7年8月9日,马文·明斯基生于纽约。他的父亲是一名眼科医生,母亲则是一名犹太复国主义者。他从小学到中学全盘接受的都是私立学校的教育,并对电子学和化学情有独钟。
1944-1945年,他在高中毕业后进入美国海军服役。退伍后,马文·明斯基去往哈佛大学深造,主修物理学,选修电机工程学、数学、遗传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并于1950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在研究中他发现遗传学有趣但深度不够,物理学则吸引力一般,所以最后他又转向了智能领域。
科研经历
1951年,马文·明斯基设计制造了第一台随机连接神经网络学习机SNARC。1954年,他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1956年,他与约翰·麦卡锡等人一起发起并组织了成为人工智能起点的“达特茅斯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用机器来模仿人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即第一次提出了人工智能(AI)的概念。1958年,马文·明斯基加入麻省理工学院,担任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的教职员工。次年,他与约翰·麦卡锡共同创立了世界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现为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
1962年,马文·明斯基设计制造了一台7.4图灵机,当时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简单的通用图灵机。1963年,他与西蒙·帕珀特(Seymour Papert)合作开发了第一个基于LOGO语言的机器人。同年,明斯基开发出第一台头戴式图形显示器。1969年,马文·明斯基被授予“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图灵奖,这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工智能学者。
1975年,马文·明斯基开创了一种知识表示的模式——框架理论。框架理论的核心是以框架这种形式来表示知识。1985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始成员,并被任命为东芝媒体艺术与科学教授。同年,他出版了《心灵社会》一书,被认为是对智力结构和功能的开创性探索,推进了人们对智力和思维中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多样性理解。
2001年,马文·明斯基获得富兰克林奖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2006年,他的最后一本书《情感机器:常识思维、人工智能与人类心灵的未来》出版。
因病逝世
2016年1月24日,马文·明斯基因脑溢血在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去世,享年88岁。2018年,人工智能顶级学术会议之一IJCAI首次颁发“马文·明斯基奖”,表彰那些超越了AI领域本身影响力的杰出研究成果。
主要成就
提出关于思维的基本理论
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艾伦·麦席森·图灵开始研究机器能否进行思考这一命题,马文·明斯基也同时对此进行研究。1951年,他提出思维如何萌发并形成的基本理论,并制造了一台名为Snare的学习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神经网络模拟器。在Snare的基础上,马文·明斯基搬来他之前接触的多门科学,解决了“使机器对过去行为知识,预测其目前行为结果”的问题,并以“神经网络和脑模型问题”为题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1954年,马文·明斯基被授予博士学位。
组织发起人工智能会
1956年,马文·明斯基与约翰·麦卡锡等人组织了计算机发展史上著名的达特茅斯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用机器来模仿人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即第一次提出了人工智能(AI)的概念,之后,人工智能逐步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门类。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上,明斯基的Snare,麦卡锡的α-β搜索法,以及西蒙和艾伦·纽厄尔的“逻辑理论家”(10sicTheorist)是会议的三个亮点。
1958年,马文·明斯基加入麻省理工学院,担任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的教职员工。次年,他与约翰·麦卡锡共同创立了世界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现为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
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贡献
1975年,马文·明斯基首创框架理论(Frame theory),模拟了知识在流动的过程中最终以怎样的方式各就其位,如何被运用、解析等。框架理论的核心是以框架这种形式来表示知识。框架的顶层是固定的,表示固定的概念、对象或事件。下层由若干槽(slot)组成,其中可填入具体值,以描述具体事物特征。每个槽可有若干侧面(facet),对槽作附加说明,如槽的取值范围、求值方法等。这样,框架就可以包含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描述事物的信息、如何使用框架的信息、对下一步发生什么的期望、期望如果没有发生该怎么办等等。利用多个有一定关联的框架组成框架系统,就可以完整而确切地把知识表示出来。
马文·明斯基最初是把框架作为视觉感知、自然语言对话和其他复杂行为的基础提出来的,但一经提出,就因为它既是层次化的,又是模块化的,在人工智能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通用的知识表示方法被广泛接受和应用。框架理论的另外两个特殊贡献是:一、它最早提出了“缺省”(default)的概念,成为常识知识表示的重要研究对象。二、从框架发展出“脚本”表示方法,可以描述事件及时间顺序,并成为基于示例的推理CBR(case-based reasoning)的基础之一。
开发世界最早的机器人
马文·明斯基把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够模拟人活动的机器人Robot C,使机器人技术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马文·明斯基的另一个大举措是创建了“思维机公司”(Thinking Machines,Inc.),开发具有智能的计算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思维机公司开始推出“连接机”(Connection Machine)系列CM-1,CM-2和CM-5,把大量简单的存储一处理单元连接成一个多维结构,在宏观上构成大容量的智能存储器,再通过常规计算机执行控制、I/O和用户接口功能,能有效地用于智能信息处理。CM—l由4个象限组成,每个象限包含多达16 384个一位处理器,全部处理器则分为4096组,组间形成12维超立方体结构,其集成峰值速度达到每秒600亿次。CM-5的结点数更多,功能更强。
“虚拟现实”的倡导者
20世纪60年代,马文·明斯基就提出了“telepresence”(远程介入)这一概念,通过利用微型摄像机、运动传感器等设备,马文·明斯基让人体验到了自己驾驶飞机、在战场上参加战斗、在水下游泳这些现实中未发生的事情,这也为他奠定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倡导者的重大地位。1963年,马文·明斯基发明了首款头戴式图形显示器,现在的Oculus Rift虚拟现实眼罩就采用了这种模式。
马文·明斯基作为人工智能的倡导者之一,是坚信人的思维过程可以用机器去模拟,机器也可以有智能的。他的一句流传颇广的话就是:“大脑无非是肉做的机器而已”(the brain happens to be a meat machine)。
主要著作
个人生活
马文·明斯基的妻子名叫格洛丽亚·鲁迪施·明斯基(Gloria Rudisch Minsky),两人育有三个孩子:亨利(Henry)、朱莉安娜(Juliana)和玛格丽特·明斯基(Margaret Minsky)。
马文·明斯基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他能够即兴创作赋格曲,这是一种区分西方古典音乐的多声对位法。他于1981年创作的论文《音乐、心灵与意义》揭示了音乐、心理学和心灵之间的联系。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很少有人在多个领域都做出开创性的工作,马文·明斯基就是这样的天才。他的好奇心是贪婪的,他的创造力是无法衡量的。——时任麻省理工学院院长L. Rafael Reif评
几十年来,马文·明斯基也许是世界上AI研究的最大能量来源。他就是一个点子喷泉,他把点子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他在MIT的一茬又一茬的学生。虽然具体内容有所变化,但他始终认定目标,要弄清楚人的思维到底如何工作以及如何让机器做到这一点。——英国科学家史蒂芬·沃尔弗拉姆评
参考资料马文·明斯基 Marvin Lee Minsky.豆瓣.2025-07-31
Marvin Minsky, “father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es at 88.MIT News.2025-07-31
情感机器.豆瓣读书.2024-09-03
心智社会.豆瓣读书.2024-09-03
创造性思维.豆瓣读书.2024-09-03
马文·明斯基诞辰92周年:AI先驱传奇一生,亲手导演“人工智能的冬天”.界面新闻.2025-07-31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逝世 科学界巨星陨落.环球网.2025-07-31
马文·明斯基(1927-2016).世界科学.2025-08-01